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闻记者的楷模———夏儒阁周德元张建松杜宏年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带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眷恋,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他魂牵梦萦的工作岗位。他用短短的49年人生,铸就了改革开放时代新闻记者的楷模。病榻上,他对弟弟感慨道:“你种田,一粒米是一滴...  相似文献   

2.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3.
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张朝鸿捧读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夏儒阁的感人事迹报道,恐怕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夏儒阁和许多外企的老总都很熟,却从未以此为筹码,用来给自己谋取私利,甚至送...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党组作出决定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向夏儒阁同志学习的活动本刊讯3月17日,新华社党组发出《关于开展向夏儒阁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全文如下: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华社上海分社对外采访室主任夏儒阁同志,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叶世涛,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前后在新华社工作近四十年,为党的新闻事业尽心竭力,现在,他已年逾花甲,正在回顾总结过去的新闻经历。从本期将陆续选登有关穆青同志五十年代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时带他采访、教他写作的几段。虽相隔多年,但今天读来仍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人民记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记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老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海棱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么说。数月前,在参加全国第一个革命新闻出版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我和他几次接触,此后,又通过书面和电话同他交谈了一些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记者队伍中,他的才华引人注目,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诗歌。五十年代,他在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闻业务》上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采访业务论文和经验总结,早  相似文献   

8.
彭昭之 《中国记者》2020,(1):126-127
2019年11月22日傍晚,宋振平老师走了,有新华社总社的同事在朋友圈里怆然写到:这个冬天有点冷!又一位新华社记者走了……宋老师离世的消息确实来得比较突然,从2019年春季他确诊患病后,分社同事们曾多次探望他。宋老师一直是一个非常乐观勇敢的人,多次的化疗让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感觉他消瘦了一圈,但他却总是很高兴,总是说再过几个月就可以继续下乡采访发稿了,每当说到要返回工作岗位时,他双眼中总是闪烁着亮光。这种神采我很熟悉,在我见过的很多新华社记者的眼中都能看到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信念的坚守。  相似文献   

9.
吴复民是1986年底全国高级新闻职称评委会评出的全国首批高级记者之一。她1964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上海分社任经济记者,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新闻实践上建树颇丰,推出了“纵论式宏观经济新闻”新体例,为宣传和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形势,发挥了新华社记者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党组最近通报表扬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拒收采访对象“馈赠”的一些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和国内各分社为了保持记者队伍的廉洁,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许多分社专门制定了有关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或具体规定,使廉洁奉公的精神得以发扬。浙江分社记者陈坚发在采访时,被采访人硬塞给他1000元,事后他交由分社党组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上海8日电】新华社记者楊瑛、续磊报道:在银幕上饰演古代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位主角的范瑞娟和袁雪芬,都已经建立起幸福的家庭。在今年元旦新婚的范瑞娟的新房里,贴着大红“囍”字,记者在7日到她的新家庭去访问的时候,新郎——中国青年报驻上海记者陈伯鸿正在焦急地盼望新娘回家吃晚饭。这一天,范瑞娟开过人民代表大会,又赶去补习了文  相似文献   

13.
南振中同志担任新华社记者以来,写了不少好的报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采访和写作的经验。凡听到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的勤奋读书、积累知识的精神和方法所折服。他认为:为什么人们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记者”?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新闻记者离不开“记”。许多记者都很重视笔记本,并把它看做是无价之宝,记者的笔记本主要记些什么东西呢?南振中例举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顿描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一位博士生的回乡笔记,引爆社交媒体。新华社一位资深记者还结合本身工作对其作出详细点评。博士观点是否偏颇,新华社记者评论是否一定正确姑且不论,单就这篇笔记的传播效果,就非常值得新闻从业者深思,对正在开展的各类"走基层"活动也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项玮 《新闻记者》2006,(3):84-86
重文字轻图片,这是我国新闻界长期来的一个痼疾。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总以为文字能说明一切,照片则可有可无。2000年1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到上海举办摄影展览时,曾告诉笔者:“以前分配工作时,文化素养高的当文字记者,文化素养低一些的当摄影记者。”由此可见当年新闻单位完全把摄影放在次要地位。穆青首先在新华社打破这种分配“原则”,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同时具备文字和摄影两种能力。他自己身体力行,拿起相机,当了一名“两翼齐飞”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航 B2406号专机从平壤顺安国际机场起飞,在白云上端飞行着。在访问朝鲜后的归途中,江泽民总书记正在同随团采访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记者交谈。他同大家一一握手,感谢大家访问中不顾劳顿和紧张完成了报道任务。他见到新华社摄影记者李生南时高兴地说:“咱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确实,总书记同记者们建立了友谊。大家觉得他对记者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在讨论报纸的同质竞争,其实眼下的记者队伍,也存在这个问题。对记者职业有自已执着、热烈的追求,达到人品、文品俱佳,才能跳出记者队伍的“同质竞争”。现任新华社浙江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的慎海雄,是眼下一位很“跳眼”的记者。有人这样概括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为老百姓说话、爱管闲事的记者;在黑恶势力眼里,他是一位敢玩命、敢揭露各种腐败现象的记者;在党和政府领导人眼里,他是一位深入调查研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记者吴锦才获得了“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他历来以业务进步神速而著称。1982年,尚不满20岁的吴锦才毕业分配到新华社。4年后,24岁的吴锦才就以一篇《水 水 水》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经过两次破格晋升,1993年吴锦才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高级记者。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佳青年”。1993年获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记者:当年您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直接分…  相似文献   

20.
<正>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自觉走“在西部跋山涉水的路”,先后在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工作27年,从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记者,进而成为新闻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国际新闻界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记者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