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崇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皎然《诗式》以“取境”为中心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与日本歌学(和歌理论)有着难解难分的内在关系,对中日诗学中两大重要理论——“意境”论与“姿”论进行比较,着重阐述了“意境”与“姿”的发端、“意境”与“姿”的结构、“意境”与“姿”的审美、“意境”与“姿”的思想渊源几方面问题,从中见出中日诗歌艺术特质的相似性,以及两国诗歌在审美情趣、思想渊源及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异。  相似文献   

3.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与“意境”分别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在意象理论方面,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而对于意象派诗是否也有“意境”,则有许多争论。该文试图揭示意境的心境本质,说明意境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共同追求,并对其意境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4.
人们谈文学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谈意境。意境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说到“意境”,人们耳熟能详——不仅文学关注它,绘画也讨论它,哲学、美学都研究它。而与意境范畴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另一个诗学范畴——“意格”,是不是同样为人们所熟知呢?意境与意格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意格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必须实现现代转换为当代文学理论所接受吸纳。  相似文献   

5.
意境的再创造体现了散文的高格调审美价值取向,是作者的理念跨越以实化虚的境界,探求“超以象外”的深层次的意象升华。它是散文艺术的至境形态,是作家精神境界、联想技巧、美学观点及艺术构思等方面的经验结晶,是散文思想的真谛及其艺术魅力所在。理解与把握散文意境的再创造,有益于散文创作水平的提升,也有益于散文鉴赏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比较诗学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艺术表现理论具有典型意义的命题“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作一比较观照,探求两音的契合与差异。利用“有意味”的手段描述“意境”,以期对以“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为代表的中西方艺木表现理论有一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8.
意静神王是意境创作心与道契的创作至境,妙用无体是性相圆融的审美极致。二者贯穿于皎然以意境说为中心的诗学理论,是正确阐释“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这一诗学命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录学巨著,“也不失为系统的文学批评”史纲,巧用多种修辞手法是其诗学批评的特色之一。这种方法既带来了品评本身的诗意化。又保存了作品内蕴的丰富性,取得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品鉴效果。现从其常用的修辞手法中选择几例试作赏析:  相似文献   

11.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利用此理论分析诗歌仍有很大的空间。《安娜贝尔·李》与《江城子》都是追思亡妻的诗歌,对这两首诗从意象图式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解读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是写意人物画写生过程中观察和表现对象的两个方面."远取其势"就是作画者要有从整体造型着眼的自觉意识,对审美客体进行远距离整体观照,获得整体性概括印象,"近取其质"则是作画者对审美客体进行近距离的细部观察,深入研究和表现对象,两者都是建立在以对象为依据的基础上,是与写意人物画意象造型特征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人在表述自己对诗精髓的理解和对诗进行评论时,总是提炼出一些极其简单的字来,将自己的思想凝结于其中,“象”是其中的一个概念。古人用“象”来评论作品时,未对其内涵进行直接的阐发和界定,似乎给人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玄奥感。本文试从象之义、象之意、象之神的角度剖析“象”的内涵,揭示象所蕴含的约定意味,以期发掘古人对“象”虽没明言,但早已成熟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海派的小说中,海派作家笔下的"夜"既具有其本身的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夜"漫长而又短暂,"夜"里充满了情爱与欲望,"夜"是寂寞的痛苦,是对爱的渴望。海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苏青三人小说中的"夜"意象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还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多以动态为著,意象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思.在英译过程中,应着眼于动态意象,参透其含义,挖掘其意蕴,强化其效果.在遣词造句上,应着重体现力度和动感以求“信达雅”.文章首先分析了“信达雅”作为毛诗英译的理据,进而对动态意象英译比较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个角动量守恒问题错误解法的分析,指出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给出该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18.
尹湛纳希创作的《一层楼》、《泣红亭》等小说,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一层楼》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精神方面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泣红亭》中人物命运的设计则完全脱离了《红楼梦》的模式,更多的融入了《再生缘》的内容。尹湛纳希对《再生缘》的接受,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也艺术地批驳了弹词作家们对它的批评和非议。从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角度来看,《再生缘》在蒙古族中或说对于尹湛纳希的影响是仅次于《红楼梦》的,在这一点上也可称得上是“南缘北梦”。  相似文献   

19.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20.
以金陵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词,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独特风景——"金陵意象"。"金陵意象"的确立,始于唐诗,然后沿着诗学和词学两个方向传承。词学中的"金陵意象"完成于宋代,宋以后仍吟咏不绝,不断累积叠加,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