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诗歌常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增强语言的意境,使之更具审美性,让读者获得美的语言体验。写作教学中,如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展文章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韩良 《考试周刊》2011,(17):34-35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了解并辨识其特点,对鉴赏古代诗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王维诗歌中留白艺术运用的显著特点是:善于将动与静,虚与实结合在一起,重意境的虚实相生,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重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构筑虚虚实实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5.
国画空白(虚与实)意境与摄影构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画特有的空间意境表现方式就是对空白的经营位置处理,摄影构图中空白(虚与实)同样是画面构图处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借鉴国画构图中空白应用所产生的意境能使摄影作品更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Synaesthesia是英语中极富感染力的修辞艺术。本文从审美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表现形式 ,审美意义及其等值翻译作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 Synaesthesia的翻译应遵循等效原则 ,注重传达原文的美感因素和艺术意境。让译文读者也能感受到同样的言语韵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  相似文献   

8.
意境的情与景、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的构成特征已经是学者达成共识的结论。但是作为一种文学体验形态,在文本中,情与景构成接受者体验的审美具象,虚与实构成接受者体验的审美意态,有限与无限构成接受者体验的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形象。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歌含蓄蕴藉,可以大大丰富诗的内容,开拓诗的意境,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回味无穷。一、具体描写为实,抽象情感为虚。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  相似文献   

10.
“虚”与“实”是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之一。在雕塑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能产生出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使观者产生审美上的愉悦。雕塑的“虚”与“实”通过雕塑的瞬间动态,发挥联想,具有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特性。雕塑和其他艺术一样,“实”的艺术表现出明晰与严谨,正是因为有“实”的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虚”的雕塑艺术创造,才具有其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2)想象和回忆;(3)设想之境。"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它不仅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还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雨霖铃》是柳永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这首词描  相似文献   

12.
高丽荣 《文教资料》2008,(20):60-61
中国画家历来喜欢在画中留白,讲究"知白守墨",常以笔墨为"实",留白为"虚".留白即为"布虚",而中国画贵在布虚.人们在观画时"多不着眼于空处",岂不知"无画处皆为妙境",意境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中国画的笔墨空白在画面上造成黑白虚实产生空灵的意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便是中国画空白"虚"的魅力所在.世间万物皆是无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中国画中的黑白虚实尤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实大虚合理,小实小虚生动为佳,所谓"虚实相生"才能产生"妙境".一幅好中国画的作品空白的无形处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产生无形的"场"效应,让人在画前驻足,不知不觉中进入画中神游,而"气韵"恰是来源于这无形的"空白".画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做到"气韵生动",感染观者,除了具备一定绘画技巧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自己的画外功夫.众所周知,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者对此才识拙浅,不周之处还望指正.  相似文献   

13.
诗歌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能启发读者的遐想,学生通过领悟其中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感情,能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文章就怎样抓好语文课的诗歌教学谈谈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作品中情景意象及诸种艺术要素审美构合的意境,其创塑出的艺术形象无疑更加鲜明生动、天然真趣,在整一统合的实的氛围中,蕴含更具丰富、深邃的想象玩味的虚空间,从而使韵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上升到更为强烈、丰富的审美感染力层面。从这一角度看,意境中的虚,是诗歌真味得以凸现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意境说和韵味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有机的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在意境审美中,鉴赏者驰骋想象,对作品进行生发补充,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即是象之审美;而由实景悟入虚境,由有形悟入无形,虽无形而实有的审美即是气之审美。  相似文献   

16.
<正>基于物我关系的古诗的意象也好,意境也好,说到底都是虚实互立互藏的产物。虚实结合是古诗的惯常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对比映衬以丰富意象,或渲染烘托以开拓意境。古诗之妙既在其实,亦在其虚,二者结合,方得意境之高远。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古诗虚与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虚实”是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它最能体现艺术作品的意境和神韵。一幅上乘的绘画作品应该有实有虚,以实为虚,借虚见实,在那虚虚实实的变化中,有律动的抒情之美,有形式与精神的和谐之美,让人们领悟到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有限与无限的境界,使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震撼心灵的,深层次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与景的交融 ;二是形与神的统一 ;三是虚与实的协调。在这三个方面中 ,情与景的交融是关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能引人遐思 ,让人寻索不已 ,玩味不止 ,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髡残的这幅《山水图轴》,尺幅大概是一尺半,但它的意境很深远,空间很开阔.为什么?因为这幅画主要是用"虚".在一种烟雾弥漫的虚幻意境当中,水墨淋漓,显得整个画面很朦胧,富有神韵.现代中国画的一个趋向,是越画越满、越画越实,而往往忽视了"虚"在中国画审美中的作用.有时候,"虚"比"实"更难画.这幅作品的优势,就在于虚.下面近景那一带很虚,远景更虚.烟雾腾腾的山在云缝里还露出一点深颜色的山峰,增加了画面起伏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20.
诗歌语言是艺术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它凭借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意境,去叩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情感共鸣.诗歌语言形式的非直观性和间接性,是它比其他艺术更能提供广阔的再创造天地的长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