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知青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主力,寻根文学改变了新时期文学的叙事方向。寻根文学创作要比其理论高明得多,其作品所导致的实际文化价值判断大多与其理论旨趣相悖。“寻根”过后,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选择,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知青写作很快由分化而汇入多元化文学发展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2.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流派,寻根作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论文认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机理.对寻根文学兴起的研究对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学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寻根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剖析了莫言等作家的“寻根”作品在神秘的“文化玄惑”的笼罩下,造成审美失落的原因。令人深思地指出新时期寻根文学应该在自己民族文化土壤的现实根基上寻找其现代审美契机  相似文献   

6.
文革结束后,回到城市的知青群体是失落的一代。心理的失衡,产生了寻求补偿的愿望。作为知青一代的代言人,知青作家通过前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成功地扭转了知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了知青的社会地位,并且最终占据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话语中心,改变了文坛格局。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出现在1985年,在这一年的前两三年间,小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三次紧张急凑的“贴近现实”后,在艺术上出现普遍有待突破的情状。与当时的另一股“现代派”文学思潮一起,一系列寻根小说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沉滞局面。本文拟采用西方叙事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探讨寻根小说的叙事特征。这些探讨不仅限于文本内部,在某些时候还需要和小说的创作(作者)和阅读发生关系。从作家的创作看,寻根小说是当时一批作家在80年代中期“文化热”和拉美小说崛起的双重刺激下,调动自己的优势思想和经验资源,开拓小说创作空间,同时变相摆脱政治对文学直接影响的一番努力;从小说的接受角度来看,寻根小说无论是被赞为对传统文化的复归,还是被视为对蛮风异俗的猎奇,它在当时文学读者群中引起的轰动是巨大的。从叙事视角来看,寻根小说之前的伤痕反思和改革小说,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时,多为一种外聚焦式的全知全能视角,叙事者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皆有确定的把握,在这样一种叙事者的支配下,情节线索稳定的按照某种因果关系(多为一种社会政治或伦理的逻辑)向前发展。而寻根小说中除了《棋王》、《商州初录》等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外,在...  相似文献   

8.
《小鲍庄》是王安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但她并未被公认为寻根作家的代表 ,这与人们对寻根文学的一向认识有关 ,“寻根”的一般看法是寻古老的民族文化 ,主力作家们的创作让人们以为惟有深山丛林 ,蛮荒野地才有根可寻 ,所以惟有那些取材民间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列入寻根文学作品 ,而王安忆后期的创作虽然都取材于“上海的故事” ,但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意识” ,所以 ,她当年的“寻根意识”决不是心血来潮 ,这种意识一直强烈地存在于她的身上 ,并且经历了从乡间到城市的漫长跋涉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寻根作家的文学理念呈现出较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整合。但“寻根作家”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主要还是缘于文学创作的权宜之计,和真正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
寻根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与文本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寻根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赞美与批判的迷茫心态,二是寻根作家对外国文学排拒与借鉴的迷茫心态。这种迷茫的创作心态导致了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棋王》出现瑕疵,《爸爸爸》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郑万隆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以去政治化和去文人化的话语方式,将目光投向民间日常的经验世界,投向民族传统文化。旨在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和现实,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精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从创作的发生到观念的自觉再到形成潮流并达至高潮,几乎只在三四年间,但它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韩少功的《爸爸爸》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寻根文学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的中国坛,呈现出色彩纷呈,多元共生的局面,“化寻根小说”即。是其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学现象。1985年前后,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等,在报刊上撰,倡议、宣扬有关化寻根的主张,并以他们的创作阐释其主张,形成走红一时的学潮流。笔认为,老舍虽早于“化寻根派”作家数十年,他的小说也没有冠以“化寻根小说”,但老舍实为中国现代学史上开“化寻根小说”风气之先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被追溯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然而他的创作其实溢出了“寻根文学”的框架,1980年代前期他的创作伤痕和文化反思俱在;而198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沿着“寻根文学”深入掘进,有着更为深广与持久的内涵,随着时间流逝,将呈现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自身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张承志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不仅在个人的意义上书写青春,还力求在个人与历史之间寻找到一种积极的联系。因此,当“青春认同”在历史阐释方面成为一种价值性的原则时,无疑具有“一代人”精神史重建的意义,也保留了向历史提出质询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以“伤痕文学”为发轫,继“反思文学”之后,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股以反映当前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为题材的“改革文学”热。从许多工厂到蒋子龙那里邀请乔光朴发展到后来社会各界纷纷谈论李向南,一时间,街头巷尾,众口一语,“改革”成了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改革文学”也因此而格外引人注目。然而,曾几何时,这股热潮逐渐被“寻根”的劲风所吹退。以韩少功、郑万隆、郑义、阿城、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高攀着追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大旗,把展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20.
走出小说教学套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文本体式,解读每篇小说的独特性,即作家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寻根文学”派作家阿城擅长笔记体小说创作,主张发掘“世俗文化”和“古典诗”两大资源,将古典诗歌建构意象的手法运用到笔记体小说创作中。以《溜索》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阿城运用渲染、白描、对比等手法建构意象,凸显人物精神风骨,有助于学生理解其营造笔记体小说“诗的意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