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常演常新,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距离美","缺憾美","中和美"三个角度探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从美学的层面阐释《暗恋桃花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话剧《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川声导演创作的,这部影片由风格迥异的戏剧《暗恋》和《桃花源》两部分巧妙拼接而成,舞台,道具,台词等等元素都成为两部剧衔接的粘合剂,但音乐在这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暗恋桃花源》是享有"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美誉的赖声川导演的经典之作。话剧《暗恋桃花源》以"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争抢彩排场地为主线,两个剧组时而并行各自展开故事情节,时而交错互为干扰。在这种看似混乱的氛围中,导演以独特的戏中戏结构,灌之以韵味儿十足的语言,将剧中人物交错繁杂的三角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更在舞台与观众、现实与幻想中间给足了观众玩味儿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戏剧理念及人生思考。这里从悲剧和喜剧"一体两面"入手分析,指出人面对欲望的两难选择是《暗恋桃花源》悲剧性的滥觞之处,人的生存困境的不可避免性是《暗恋桃花源》的终极主题。通过重审"寻找刘子骥"行为,揭示人在生存困境前的意义,全在于抗争与追问。从中重新理解悲剧和喜剧、《暗恋桃花源》与《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6.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1992年的作品,他采用了一种“戏中戏”的电影结构方式,将两场话剧的舞台形式融合进了电影的镜头模式中来,从而为剧场化的戏剧结构形式与镜头化的电影结构形式在融合上找到了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20,(1):45-51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编导赖声川的经典代表作,同时也是当代话剧中经久不衰的传奇作品。作者将两部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的悲喜剧别出心裁地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内涵丰富,结构新颖,布局精巧。这部话剧高度还原剧本,展现了话剧剧本原有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间离因素的嵌入、留白手法的贯穿、三线并进的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的娴熟应用,更在于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民族艺术的丰富有独特探索,对其艺术表现的探讨对当代话剧创作手法和舞台展示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枉然     
《暗恋桃花源》,一部话剧,一种人生,让我大笑到悲伤却又流泪到释怀。江滨柳与云之凡,老陶、春花和袁老板,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撮人,却因一个舞台要同时承演两出戏  相似文献   

9.
暗恋桃花源     
现代人如果把戏剧作为谈论的焦点,那么有可能聊不出莎士比亚,也很可能不会谈及老一辈的《雷雨》、《茶馆》等传统戏,但是倘若能聊上一两句的人,几乎不会不知道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老师的代表作,它诞生八十年代处于"文化荒漠"下的宝岛台湾。戏分为《暗恋》与《桃花源》两部分,一出悲剧、一出喜剧。讲的是本来两个毫不相干  相似文献   

10.
《等待戈多》和《暗恋桃花源》作为东西方戏剧的代表作,一个在“等待”中抱有“希望”,而另一个在“寻找”中充满“虚妄”。同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描写,在思想倾向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试探讨两部作品在主题展现方面不同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我对于话剧几乎没什么概念,只是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几部经典之作。我想《茶馆》应该算经典吧,《雷雨》中人物情节更是经典之经典,看完后总之发表感慨一番,之后也许就忘却了。但是,观完《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或许被震撼了,哭得稀里哗啦,笑得腰酸背痛,最后我想我不能忘却。这可能是喜剧的极致与悲剧的极致,最后可能都是一种顿悟吧。  相似文献   

12.
高尔泰的美学是以“美感”为核心的美学,而《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是他集中论述美感(美)的论文.从“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到“美是-种价值评价”,以及用“美感”论阐释艺术与诗的主要观点,再到强调“美感具有绝对性”构成了他相对完整的美感理论.这些观点不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独树-帜,更在后来的不断修正中成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这场激烈的对白戏,来自赖声川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在剧中饰演山茶花云之凡的演员,就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袁泉。她扮演的女主角云之凡以其纯熟的舞台剧表演功底、高雅清丽的气质获得内地媒体、业界及观众一致好评。有平面媒体在《暗恋桃花源》首演结束后对观众进行了一系列投票,袁泉高票当选观众最喜爱演员。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推崇“重量”美学。小说《我们的祖先》三部曲集中体现了他避“重”就“轻”、化“重”为“轻”的写作技法的无穷魅力。本文旨在通过《我们的祖先》“沉重之思 ,轻逸之美”这一特征的文本分析深入理解卡尔维诺重量美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笔就紧扣题目,写了桃林的奇丽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极言风景之美;接着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境,更是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了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平静美;“往来种作”是和平劳动之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是生活的和乐美;“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美;而故事的结局更有一种别致的美:渔人出得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重来寻访时却“不复得路”,高士刘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的双重角度来看,《西游记》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情趣美”。《西游记》的“情趣关”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从题材、境界、形象看,具有奇趣美;从动物精灵、打斗场面看,具有童趣美;从性格塑造、喜剧部冲突、市井生活、化俗为关四个方面看,具有谐趣美。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19.
暗恋桃花源     
其实,舞台剧很好看。而说到舞台剧,赖声川这个名字必须要提。1999年,赖声川把“表演工作坊”从台湾的老家搬到北京,并早在1999年开始,他就陆续把舞台作品包括《红色的天空》、《他和他的两个老婆》带到北京。1986年,赖声川在台北首演《暗恋桃花源》,由金士杰、李立群、丁乃竺主演,近30场演出轰动海内外。  相似文献   

20.
《湘君》《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最富生活情趣和最具浪漫色彩的诗篇,广为读者赞赏,倍受读者喜爱,但其艺术魅力来自哪里却鲜为人知,学术界也不太关注,很少探讨。从美学角度入手加以探究,会发现其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神奇美,抒情主人公神性外衣下的人性美,楚地山川风物的自然美,民歌的质朴美,“美人如花隔云端”般的朦胧美,这些美学特征正是其魅力之源,也是读者阅读作品生成无限美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