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李密的《陈情表》构思缜密,用词精妙,展现出极高的写作技巧。文章作为书信体,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自己的称呼,看似不经意,却大有玄机,值得玩味。比如,对父母:一曰"慈父",一曰"母";对祖母,不同情状之下称谓不一:在陈述与祖母的祖孙关系时,多称"祖母刘"或"祖母"。在陈述祖母的病情及"祖母"与"皇上"对称时,多称"刘";对武帝:俯首帖耳"尽"称"臣"。可以说称谓中隐含着李密的心性、情感和态度。本文从称谓入手,探究李密的为人与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晋武帝曾四次征召,叫李密去做官,这使他感到很为难。去吧,不行:李密自幼丧父,母更适人,见养于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时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向以孝闻名的李密理应报之以“乌鸟私情”,“区区不能废远”。不去吧,也不能: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该当何罪。何况李密原是蜀汉旧臣,这样一个“至微至陋”的降臣,倘若屡屡抗旨,会很容易引起晋武帝的疑忌,以为他仍然怀念旧朝,对新朝存有二心。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李密进退两难。但权衡再三,他还是呈上一表,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因奉养祖母…  相似文献   

3.
茕茕孑立     
“茕茕孑立”这则成语源出自晋·李密的《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名士李密,生下来6个月,父亲就去世了。4岁那年,母亲改嫁,从此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后来在蜀国当了尚书郎(即: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官员),因文章写得好,颇有些名气。公元263年,魏国灭蜀,司马炎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为笼络蜀国旧臣,征召他们到朝廷做官,李密便是其中一个。但因祖母年老,需李密克尽孝道,因此李密只得上表陈情。《陈情表》一文由此而来,其辞语恳切,笔调婉曲动人。文中,李密先陈述了…  相似文献   

4.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人都会被文章中体现的至孝之情所深深打动。宋代学者赵与时就曾在《宾退录》中说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尽孝的心愿。那么,“乌鸟私情”当作何理解呢?这其实是李密以小乌鸦反哺老乌鸦的故事形象地来表达自己尽孝祖母的真挚之情。其实,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乌:孝鸟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而南…  相似文献   

5.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种人事行政制度,政府官员终养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千古传诵,感人至深的李密《陈情表》云:“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晋武帝览之后,赞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批准了他的请求(见《晋书·李密传》)。清人赵翼认为,“亲老归养之例,盖即晋时所定。”  相似文献   

6.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陈述自己不能立即就职的奏章.作者写到自己与祖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时,情真词切,感人肺腑,它充分表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李密因此成了千百年来至孝的典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除了有人性外,更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正>“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下面品读西晋李密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先养祖母后报君王”的情真意切!【经典选读】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相似文献   

8.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为不孝。”以守为攻、以抑为扬的《陈情表》将“孝”为核心的人性发挥到极致。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即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其一,祖母的确需要李密赡养,如文中所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这决非主要原因,因为他在蜀汉时曾离家做过官,当时其祖母亦处九十多的高龄。其二,…  相似文献   

9.
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这是当今世人给予李密的孝的高度评价。而我却认为李密给晋武帝写《陈情表》另有一番“隐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很好的表达了李密及其祖母孤苦无依的生活;“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深刻地描绘出祖母的生命垂危。然而在此窘迫的生活下,李密却自视甚高,太守、刺吏先后推荐他做官,以至后来皇上下诏书,郡县、州司逼迫他做官,李密都一一“谢绝”,并冠冕堂皇地指出是为了照顾祖母。我不免疑惑,他若真的孝顺,为什么不待做官后,用所得俸禄请人照顾祖母?或者利用为太子办事的职权将祖母接到身边照…  相似文献   

10.
李密的《陈情表》,因其深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文笔,为一千多年来的文人学士所称道。即在当时,亦竟使晋武帝览表后大加赞叹曰:“密不空有名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论者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②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在此之前,李密也曾数次陈情,并未获准,唯独此表一上,却能使晋武改变初衷,其中奥妙,似不能单纯以一“情”字  相似文献   

11.
《陈情表》(新编高三册 )是李密向皇帝陈述情事的一道奏表。时值西晋初年 ,蜀汉已灭 ,东吴尚存。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笼络人心 ,以示“怀柔” ,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入朝为官 ,李密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多次征召 ,他均以祖母病老、奉养无人而辞不赴命。联系当时险恶的政治气候及李密作为蜀汉旧臣、“亡国贱俘”的特殊身份 ,这种“不识抬举”的不合作态度不能不令人为之捏把汗。果然 ,随之而来的是“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晋武帝的恼怒之状可想而知。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 ,李密不得已 ,第三次上表历述情事 ,…  相似文献   

12.
《陈情表》一文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李密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向晋武帝申诉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语气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古文观止》评语日“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示希望奉养祖母到终,充分表达了奉养祖母的孝心。  相似文献   

13.
一、检查背诵情况。二、研讨问题。〔鉴赏性讨论〕提问:晋武帝看了《陈情表》后,备受感动,不仅欣然准奏,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生1:李密自幼与祖母相依为命,现祖母已是风烛残年,生命垂危,李密尽孝,理所当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是有良知的人肯定会为他的孝举所感动,何况是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生2:李密巧于心计,他写《陈》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精心雕饰的,开篇以凄楚哀婉的笔调叙述自己的身世是他设下的情感圈套,结果使善感的晋武帝不自觉地往里钻,从而…  相似文献   

14.
谦称:交往时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用于尊敬对方.昵称与贱称:表示亲昵的称呼,表示鄙视轻贱的称谓.加字称谓:有时称谓前加“先”“太”等字样,以表谦敬和关系.职业称谓:古人提到从事某一职业的某人时,往往先称其职业,后加上其名.  相似文献   

15.
不孝的李密     
《陈情表》一文确实让人体会到一种至亲至爱的孝情,但反复琢磨却觉得其中包含着李密对这种感情的利用。在文章开头,李密介绍自己的身世经历,的确值得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同情。但紧接着笔锋的一转,写到自己如何照顾祖母,如何不愿舍弃对祖母的照顾,就露出了他的本意——在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面前大大地夸耀自己一番!接下来在文章中历数新朝廷对自己急急任命的一个个官职却被自己一次次谢绝,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孝道,因为祖母“供养无主”。透过这些表面意思,我似乎看到了李密在夸耀自己“孝廉”、“秀才”,夸耀的目的让皇帝知道:我就是…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把未婚年轻女子称为“千金”,旧时更有“千金小姐”之称。但据史书,“千金”原本是称谓男子的。宋·李延寿《南史》中记载:南朝时宋人谢庄之子谢胜自幼聪慧异常,10岁即能赋文,时人谓之神童。宋孝武帝对谢胜大加赞赏,在巡游安徽当涂时,“敕庄胜从驾”;谢庄对其子谢胜十分钟爱,常抚谢胜背曰:“吾家有千金!”这是用“千金”称男子较早的例证。当然,以后也有父母对最喜爱的  相似文献   

17.
李密《陈情表》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一语似乎道出了他在“忠”与“孝”之间难以选择的境况,然而,在我看来,李密的为难全部源于自身,他是另有所想。首先,李密以超众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上的重视,皇上三番五次下诏邀他出仕尽忠。自古像这样的事并不多见,可见李密对皇上的重要。此种情形李密完全可以向皇上请示,带祖母进京,既尽忠又尽孝,既是在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又可孝敬祖母,皇帝必然恩准。所以“进退狼狈”实在是源于自身。其次,李密之所以未敢出仕源于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已将李密定…  相似文献   

18.
《陈情表》乃千古名篇,文章极大的说服力令人赞叹。作者李密,字令伯,一名虔,曾仕蜀汉任尚书郎,并多次出使东吴,颇有辩才。后来蜀汉被司马昭所灭,李密遂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司马炎为笼络人心,承袭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此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安定。李密当时因“孝”而闻名天下,所以武帝屡次请他出来做官。先是州郡举荐,后又诏书特下。官职也步步加高,直至太子洗马,远远超过李密在蜀汉时的职务。可是李密总以奉养祖母为由,“累召不应”,“辞不就职”。对此,晋武帝十分恼火,认为李密说供养祖母是假,不愿出仕新朝是真。于是,朝…  相似文献   

19.
李密的《陈情表》,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晋武帝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不仅同意了李密暂缓出仕的请求,而且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其祖母。  相似文献   

20.
李密的《陈情表》,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晋武帝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不仅同意了李密暂缓出仕的请求,而且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其祖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