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技术联盟组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路径检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睿  于渤 《科研管理》2009,30(1):28-37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构建技术联盟来规避技术研发风险并迅速扩大组织的整体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主体组织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过程的视角,探索和验证了组织在构建和实施技术联盟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本文作者通过深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研发部门和生产一线,以参观和访谈的调研方式取得了哈尔滨汽轮机厂与美国GE公司的9FA联合循环机组D10汽轮机技术联盟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哈汽轮机厂与GE公司的技术联盟案例实证验证了知识转移过程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中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外因潜在变量通过积极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和知识转移过程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联盟主体间信息对称性作为外因潜在变量对知识转移效果的正向积极影响是通过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的中介机制形成的,该影响路径中内因潜在变量分别为组织知识识别能力、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投入通过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过程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验证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路径,便于企业研发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理解和应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增加了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睿  于渤 《科学学研究》2008,26(5):1024-1030
 基于知识转移过程理论和技术联盟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通过实际采集的数据对技术联盟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简效适配测量与绝对适配测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整体适配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实施过程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对于潜在变量知识转移实施过程来说,知识转移投入、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联盟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对组织知识识别能力有正向显著作用,组织的知识识别能力对知识转移实施过程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通过正向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方式而对知识转移过程有间接的促进作用;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有正向的积极影响。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路径以及促进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转移过程理论和技术联盟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通过实际采集的数据对技术联盟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简效适配测量与绝对适配测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整体适配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实施过程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对于潜在变量知识转移实施过程来说,知识转移投入、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联盟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对组织知识识别能力有正向显著作用,组织的知识识别能力对知识转移实施过程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通过正向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方式而对知识转移过程有间接的促进作用;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有正向的积极影响.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路径以及促进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动因与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针对技术联盟组织形式和特点界定了技术联盟和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概念;其次,将知识势差作为条件变量引入了技术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动因的分析,分析结果指出在市场需求拉动和企业间竞争的驱动下,高位势联盟主体的"拉动"和低位势联盟主体的"跟进"使知识在技术联盟组织间循序渐进地流动;最后提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三种类型,即非对称性学习的知识转移、竞争型对称学习的知识转移和非竞争型对称学习的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5.
风险识别是企业知识转移风险控制的前提,也是保证知识转移成功的基础。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基于WSR的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研究框架,提炼影响知识转移风险的六个主范畴:知识特性、知识转移过程、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主体距离、主体关系,并对核心范畴与主范畴间关系、主范畴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阐释,最后进行理论饱和检验,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6.
提升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关键要依靠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已成为企业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主体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公民行为是由一系列与工作有关的自主合作行为所构成,理论与实践证明组织公民行为对提升组织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组织公民行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作用还有待于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在组织行为学的视角上,通过分析组织公民行为与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关系,提出技术联盟组织公民行为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这在理论上丰富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并为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管理实践上有助于企业在组织行为学视角采取措施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对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兴  宋娟 《科研管理》2011,32(2):1-9
摘要:本文针对技术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行为,深入分析了影响知识转移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个影响因素的模型,据此提出了相应假设,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国内251家企业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知识的隐性、接收方学习动机、联盟伙伴间的知识差距、关系距离都能对联盟伙伴间的知识转移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契约式联盟,股权式联盟更有利于知识转移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张红兵  张素平 《科学学研究》2013,31(7):1041-1049
为揭开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大量存在的"有转移行为,无转移效果"的管理决策"黑箱",尝试从知识、联盟企业和情境三个层面出发,在回顾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国内201家企业的有效数据,选取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的结构方程建模软件LISEREL8.70进行理论假设的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础知识的关联性、专业知识的差异性、发送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联盟企业间的承诺皆对知识转移有效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联盟企业间的信任并不对知识转移有效性产生直接效应,而是通过承诺间接地对知识转移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红兵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687-1696
 为探明企业组织层面上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差异来源,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并探索性的提出组织间学习、战略柔性与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关系的研究假设,以山西、天津等华北地区联盟企业的308份有效调研问卷为样本,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的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间学习可以显著地提升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与能力柔性);能力柔性正向作用于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而资源柔性却相反;组织间学习在受到资源柔性负向传导效应的干扰下仍然可以正向促进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组织间学习、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影响确实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在推进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联盟企业合作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过程理论出发,针对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和特点,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过程模式。在具体分析了技术联盟过程中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各影响因素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从逻辑上推证出具有实证意义的8个子命题,建立了技术联盟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南  王晓蓉 《软科学》2013,27(2):113-117
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柏洲  王雪  薛璐绮  苏屹 《科研管理》2022,43(3):173-182
   本文基于刺激-反应模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知识流动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Agent建模仿真方法,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创新主体、政府及环境之间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回归结果表明:当主体间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受到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信息刺激强度以及知识发出方知识权力的显著正向影响;当主体与政府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还受到政府支持力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刺激强度在政府支持力度与知识创新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交互式创新主体数量始终多于知识集成式创新,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知识权力较大的主体更倾向于选择知识交互式创新;相比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下的创新网络知识集成式创新主体数量未出现下降趋势,且退出者比例更小,说明政府调控能够有效引导主体知识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绩效机制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知识转移过程理论和产业创新联盟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产业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分别从知识自身因素、联盟主体因素、联盟情境因素方面探讨了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假设。然后,选取典型行业企业做实证研究,定量判定这些因素对产业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路径,从而为产业创新联盟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指出校企联盟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组织组成的联盟,有着主体知识异质性、主体属性异质性和主体非竞争性特点,结合对主体风险态度与收益关系的博弈分析以及联盟知识转移特性的分析,说明主体风险态度及其不同组合如何影响校企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对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选择合适的联盟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不足风险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知识联盟组织间技术知识共享效果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对同行业竞争企业之间结成知识联盟进行技术知识共享的过程、选择和得益进行分析,证明当知识联盟合作方没有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和规避措施时,合作双方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内部动机会导致知识联盟组织间技术知识共享不足风险的形成,对知识联盟组织间技术知识共享不足风险形成过程进行模型解释和理论证明,说明知识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过程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关注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知识接收阶段,以接收方如何评价和接收外部知识为研究点,基于科技接受模型及ELM模型,推导并分析影响企业员工接收外部知识的直接影响因素(定制化知识、来源可信赖性和组织情境)及个体特征的调节影响作用,构建了知识接收概念模型,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机理,文章尝试采用仿生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由知识菌种、知识酵母、知识媒以及进阶知识四种发酵要素组成的理论模型,透析其内部"转移发酵"的趋同、趋异和协同发酵过程,接着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遵循"转移发酵"规律,注重各发酵要素的培育,是确保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技术型企业从两个途径获得技术创新知识,一是通过企业内部过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创造;二是通过企业外部过程,与市场进行知识交换、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分享和传递知识。技术战略联盟间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但同时联盟企业之间的独立性、知识的特殊性不得不让企业考虑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讨论、问卷开发与调查和统计建模过程,结果发现:技术战略联盟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竞合"关系,无论企业与竞争对手还是与非营利性组织形成技术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和交换均可以使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并且,企业在与技术战略联盟进行合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技术成果的法律保护、竞争性保护措施以及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实践,维护企业的核心能力,促进企业的创新效果。这种技术成果的保护过程在企业与竞争市场形成技术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厘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体要素特征,提出技术经纪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耦合关系。主要结论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和信息流动的过程,而技术经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扮演着服务和催化剂的角色;技术经纪人以科技成果为服务对象,能促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实现有效对接,强化各主体间的互动耦合;技术经纪人通过信息耦合机制、知识耦合机制、目标耦合机制和利益耦合机制,调节主体之间信息和知识差异、目标不协调以及利益冲突等问题,加强多元知识创新主体间的沟通和协调,有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从知识转移视角探讨权益结构和知识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构建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该模型将联盟成员的战略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决定转移核心技术还是普通技术进入联盟合作创新;第二阶段,联盟成员根据自身的学习和获利情况决定是维持还是退出联盟。探讨维持或退出联盟两种情形下的Cournot-Nash均衡结果,研究不同均衡状态下权益结构和知识学习能力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联盟运营及成员间动态合作关系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