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各自获得一定的利益,生机盎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共生效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常有“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有一种共生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这种效应在我们人类当中也存在.由此我觉得我们各个班集体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的团队。那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共生效应”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学习要刻苦,要舍得花时间;第二,学习要开好头;第三,学习要咬牙坚持;第四,学习要有好环境。另外,学会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数学课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引入数学教学,从而使我们数学教学的策略朝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向而展开,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夜晚,许多动物会发出光亮.好像是在黑暗中闪烁若的“夜明珠”。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生物发光”发光生物有些生活在海洋里或是热带森林中.而另一些呢,则生活在我们家园的附近。  相似文献   

5.
<正>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如果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灾难,那就说明它是有其理论根基有一套顽固的逻辑,而不仅仅是一种不良习气。本文试图剖视在那曾招致危机的“十年动乱”中,“唯本质论”(即片面强调“本质决定现象”,把它变成本质派生现象、原则规定事实、理想代替现实)这种“假话逻辑”是怎样把我们引向“实事求是”反面的。但分析不得不从比较两种相反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入手,因为从这里我们最容易发现,过去一直深信是马  相似文献   

6.
房林玉 《教育探索》2008,(12):23-24
“教学论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迷失于教学的观念世界中,而失去了教学的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中的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教学论的发展,更不利于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论研究陷入了困境。要走出困境,教学论研究必须面对教学事实本身,要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理论研究的原初点在于活生生的教学事实,教学论要由纯粹的观念世界向教学事实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写出真情实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中考作文要求中.要有真情实感,就得有真实的作文素材.受多种因素影响,初中生对“真实”的认识和处理有两个明显的误区:“真实”是和“善”“美”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生活中“不善”“不美”的素材(尤其是关系到自己和亲人的)通常羞于选取,甚至采取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态度;“真实”就是绝对的真实,来不得半点偏差,所以,写作文就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事实.中学生的生活原本就是受限的,再这样一分割,画地为牢,作文真实而精彩的空间还剩下多少?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着采取了两种策略,以期引导“真实”,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每个学科的课标都会写“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是课改的基本精神的体现。对于科学课标来说,由于学科的特性,这点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能对学生的未来起什么作用。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却好像没抓住重点。体现在教材上,一般是这样设计的:找一个与要学习的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问题,设计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把结论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联系,这就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了。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好像是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知识会在哪出现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只能说是肤浅地联系生活,或者说是庸俗化地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9.
谨防课堂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其大意是人的有些行为有时可能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形成“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不是“劫富济贫气而是“劫贫济富”。这个故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一些类似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违背我们的初衷或本意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此类效应。  相似文献   

10.
变“应试语文”的“生活语文”成都玉林中学李镇西最近有人把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端概括为“应试语文”,笔者深有同感①。确有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特别是应付高考、中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  相似文献   

11.
人们将因热切期望而产生的如愿以偿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因期望过高、过切而事与愿违的结局,我们不妨把这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概括为:“反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在某一行动过程中之所以投注较多的时间,正导源于一种心愿,预达一个目的,这里的时间是期望折射出的具象,是期望的另一种可见的变式。 学习占有的时间越多效果应该越好,可是我们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看到的许多事实却是付诸的时间越多,成绩反而越差,是负值,是个二律背反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也能够把这些现象或事实与理论联系起来,教师完全可以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合作学习就是将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体现自己,并通过小组的成绩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味追求数学化”。课堂教学只是抽象地研究数学,单纯地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致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难学。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改变上述弊端,数学教学又一味地追求起“生活化”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而过分淡化数学知识的研究,缺少了一定的数学思考与分析,没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我们应该看到,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化”,会削弱“数学化”,而过于注重数学的“生活化”,又会使学…  相似文献   

15.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且服务生活,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但现实教学中确有把课堂和生活相隔离,把学生固封在课本里的现象.学生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活生生的人,这样做无疑是把含苞待放的花朵剪下来放在瓶里,明着看好像是关心爱护,实际上是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让文章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使语文充满“时代的活水”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数学课生活化;也就是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引入数学教学,从而使我们数学教学的策略朝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向而展开,努力实现教学的综合化、生活化和实践化,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这样的内容也有利于他们自主地从事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凋。甚至会枯萎、死亡;而当它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自然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回顾20多年的工作历程,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成长也主要得益于这种“共生效应”,得益于三个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生活,应该说,数学知识是生活的一种工具.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纯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较低.而新课改下的数学则强调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