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不仅使用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的历时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经过对晚唐五代至清代10部典籍的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这"的发展速度快于"那","这"在各种用法上的出现频率一般要高于"那"。但是"那"在"那+名词""那厮"等用法上反而更突出。造成"这""那"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近指、远指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正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那"的解释中可以看出,"那"属于实词范畴。但它也有实词虚化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那"在北大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希望能够弄明白"那"虚化时的表现形式、语义及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那啥"本是东北方言词语,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繁。"那啥"由定指代词"那"和方言不定指疑问代词"啥"复合构成。本文将具体分析"那啥"语法功能中的指称功能和述谓功能,以及经过语法化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后的语用功能,并思考为何没有与之平行的形式"这啥",以期将复合代词"那啥"解读完善。  相似文献   

5.
快乐“派”     
"聪明"的解释学生:"老师,你的头怎么秃了?"老师:"那是绝顶聪明。"学生:"那我也把头剃光算了。"老师:"那是自作聪明。"  相似文献   

6.
狼种 3.野兔     
孟根给小草原犬起名"赤那"。"赤那"在蒙古语星是"狼"的意思。孟根原来有一只叫"赤那"的牧羊犬,可惜,在去年的雪灾中,赤那为了保护他,被猿咬死了。  相似文献   

7.
说起我们班的"彭大头",那简直是无生不知,无师不晓,他出名不在于他那硕大无比的头,而是他那股"辣利"劲儿。  相似文献   

8.
"师爱"犹如阳光,学生便是那阳光普照中滋润繁衍的芸芸众生;"师爱"犹如大海,学生便是那大海怀抱中跳跃奔腾的朵朵浪花;"师爱"犹如微风,学生便是那微风吹拂下轻舞飞扬的片片白云;"师爱"犹如沃土,学生便是那沃土滋润下枝繁叶茂的葱郁大树;"师爱"犹如云梯,学生便是那云梯台阶上步步高攀的登高勇士;"师爱"犹如明灯,学生便是那明灯指引下紧咬目标的坚韧行者。——题记  相似文献   

9.
河南平顶山方言中的"哩"和"那"都有做结构助词的功能。其中"哩"做结构助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而"那"做结构助词时与"的"用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笔者通过对"哩"和"那"做结构助词时的用法对比,总结出二者异同点,虽然未能对二者可替换情况的原因做出系统的解释,但可以从中发现"那"做结构助词这一用法可能与其指示功能的弱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别了     
此文反入正出,标题为"别了",而立意为"难舍"。"那盆花"引出了"往事",结尾"未搬那盆花"是很有余味的。但是,要交代"没有那盆花的踪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老乞大谚解》是研究明初汉语的珍贵语料。该书中"那"可用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语气助词。本文对书中所出现的"那"作了穷尽性的描写、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明初北方口语中"那"字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除了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及与之对应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外,还不应该忽略两个词:"这头"与"那头". (一)"这头"和"那头"是指什么? 师:第一节"这头"与"那头"哪个指家乡?哪个指外地? 生:"这头"指家乡,"那头"指外地.因为词典上"那"是"指较远的处所","这"是指"此,指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事、物、地或想法".家乡近,应是"这头",外地远,应是"那头".  相似文献   

13.
刘芳英 《生活教育》2011,(5X):58-59
<正>一、何谓"小先生"陶行知先生说:"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处所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作为定论的意见。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反诘问"那"形成的关键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语料以及疑问代词进行系统分析,从句法位置、功能扩展、词语兴替等角度考察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演变的历史轨迹。近代汉语中处所疑问代词是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演变、词语更替中融合,并在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并成为那一时期最主要的疑问代词以后,承接了"安"’、"恶"、"焉"的句法功能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吃过晚饭,我坐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刺耳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打开窗户一看,呀!不得了啦!不得了!"啪啪啪——"那是"老三盐鸭店"招牌被砸破的声音;"咚咚咚——"那是"老三盐鸭店"柜子被踢碎的声音;"哎哟哎哟——"那是"老三盐鸭店"伙计挨  相似文献   

16.
"那"用于反诘疑问词来源于"奈何"在汉语史研究中是较有争议的问题。《奈何、幺■辩证说》是19世纪朝鲜学者李圭景讨论"奈何"的一篇论述。此域外汉籍对"奈何"的来源考释以及与"那"的关系论述与王力的观点殊途同归,本文以此文献为中心对"奈何"的记载进行考释,并结合国内汉籍对唐五代以前"那"与"奈何"的相互关系进行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7.
说起我们班赫赫有名的几个"宝贝蛋儿",那可真是名不虚传。你想知道吗?那就听我慢慢道来吧!"震天吼"班长——刘昱池刘昱池是我们班名副其实的"震天吼"班长。用一句话来形容他,那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上自习课时,只要有同学说话,哪怕是窃窃私语,他也会大吼一声:"不许说话,认真写作业!"那嗓门,保准吓得说话的同学魂飞魄散,赶紧低下头乖乖写作  相似文献   

18.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快乐加油站     
《课外阅读》2012,(23):18+52
您跟着转今天有个年轻女人点了脆皮甜筒,不要底下的威化。服务生说:"那怎么打?不如买个圣代。"她嫌贵,说:"我就要上面的,不要底下的。"那服务生旁边的哥们儿有些看不下去了,告诉她:"那您进来,把嘴接到底下,我喊一二三,您跟着转……"  相似文献   

20.
临窗那盆"一笑哪知是酒红"的"一品红",那盆"浑如猎火一树红"的"一品红",那盆"霜重寒凝色益红"的"一品红",终于在冬云初寒雨亦寒的日子里凋落了。也许是因为怀着对这个世界深深地眷恋,也许是不忍让这枝老色衰的残酷一幕给人间留下太重的悲凉,也许是要将生的热烈和死的坦然舒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