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哈尼族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文化因素,这些和谐文化因素贯穿于哈尼族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哈尼族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具有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吸取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因素进行挖掘和研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以云南哈尼族妇女体育为研究对象,时间段选择新中国成立到发展至今这段时期,深入剖析妇女体育。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研究哈尼族妇女体育发展状况,促进哈尼族妇女体育发展,丰富哈尼族传统体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传统医药文化是哈尼族优秀文化“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哈尼族“梯田文化”最具产业化发展前景的要素。论文根据哈尼族传统医药的特色、现状及红河州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对红河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切合实际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和专家访谈法对哈尼族秋千、武术、摔跤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独具特色的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的不同,体育文化特质的流变过程反映的就是一部宏大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研究这一文化流变过程并在这一文化变迁的现实中寻找哈尼族民族前进的社会、文化学动因,对促进哈尼族地区的文明进程,把握好哈尼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和民族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阐释了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的基本要素、历史渊源、风格特点、文化功能和表征意义及其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社会历史的精神食粮,是社会文化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A5):22-23
中国云南省的红河州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里住着68万多人口的哈尼族,他们依然传承着哈尼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旨在从红河州金平县哈尼族的"苦扎扎"节日入手,通过对节日庆典的研究,深入分析这个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传统医药化是哈尼族优秀化“梯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哈尼族“梯田化”最具产业化发展前景的要素。论根据哈尼族传统医药的特色、现状及红河州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对红河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切合实际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传统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哀牢山、无量山地区的哈尼族人民解除病痛上千年。文章从哈尼族传统医药的疾病预防、诊疗、用药、就医环境等方面入手,初步探究了哈尼族传统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我国现代医学模式转型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对哈尼族迁徙史诗的研究多以1986年出版的《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主,且多以民间文学为切人点,从其叙事艺术、审美价值、口头程式等方面来研究。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仅从民间文学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所反映的哈尼族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是不够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没有人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突破传统理论与方法,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深描"和文本分析方法 ,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与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状况、哈尼族建寨选址的变迁以及史诗演述者朱小和作探索性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哈尼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本文探讨了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现状,针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路径,例如: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重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依托学校建立家庭和社区学习中心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对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滇南哈尼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文化形态的冲击、影响和交融,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面临新的困境。网络传播所具有优势和特点,为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民族的分化与融合总是伴随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哈尼族的形成就是民族分化与融合的结果。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氐羌系统民族中逐渐分化为"氐"、"昆明"、"叟"、"和蛮"、"和泥",并在内部分化成"和泥"、"哈尼"、"豪尼"、"雅尼"等不同群体;同时,也有其他民族群体不断融合到哈尼族先民的群体中,最终分化与融合而成如今的"哈尼族"。如今的"哈尼族"依然发生着分化与融合,不仅分化成不同的支系,在支系内部进一步分化成更小的支系、胞族、家族等,同时也有其他民族融合到"哈尼族"中。  相似文献   

13.
“摩批”属于神职人员,是哈尼族社会中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同时也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传播者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摩批,就要接受摩批知识的教育。摩批教育属于民间教育,它不同于学校教育,有着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4.
塔婆是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生育众物、传承人种的大母神形象,广泛存在于哈尼族口传文学、父子联名谱系及其节庆活动之中;而女娲则是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始祖,她造人、补天、治水、置婚姻、作笙簧,创造了诸多历史功绩。但和塔婆比较,女娲虽然声名显赫,却不具备现实意义和生命力量,而且,因为经过了父权文化的精心改造,女娲形象和塔婆形象相比,缺乏真实性、原始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云南省边疆地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三所中学的656名哈尼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许多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哈尼族中学男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哈尼族女生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男生;初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各个方面都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学生;初一学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杂居地区哈尼族中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特殊价值感均显著高于聚居地区的哈尼族中学生。  相似文献   

16.
仪式是民族村寨文化构建的核心组成部分。论文以中越金平县太平村哈尼族的调查为基础,从仪式与村寨时空、仪式与宗教信仰、仪式与生态文化几个方面,阐述了仪式对于哈尼族村寨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当前村寨文化发展中存在偏离本民族文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迁徙史诗,长期以来一直为研究哈尼族的学者所重视,但是诗中所载各迁徙阶段的历史分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尝试运用新的证据为该史诗断代。据国内史学界研究,哈尼人最迟已于唐朝年间到达红河地区,这一研究成果成为笔者为该史诗断代的基点。通过史诗所述谷哈密查时期哈尼人学会"烧石化水"、"造犁铸剑"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昆明地区最早出现炼铁技术的史学研究成果,笔者初步判断哈尼人在谷哈密查的生活年代当为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之后运用了三尖叉、轺车、父子连名制、南中大姓及哈尼在那妥、石七生活期间的社会氛围等相关资料为断代结果做进一步的论证,以确保断代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哈尼/阿卡族①是我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这虽不是某一民族的专称,但无疑包括有"哈尼"的先民。自"和夷"一词出现后,哈尼族自北而南的迁徙路线便清晰可寻。[1]1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红河中上游与湄公河上游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少部分迁徙到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和泰缅边境地区。文章不仅阐释了国内外哈尼/阿卡族的历史族称,而且揭示了历史迁徙的奥秘。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奕车女子服饰、发式风格独特,堪称中华民族女性服饰之奇葩,其变迁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尽管在接受外来新文化、向现代化过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着若干历史的遗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它在新时代的这种服饰文化变迁,正好反映了人们传统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0.
重建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既要发展实践哲学,又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保持民族文化个性,还要借鉴吸取现代西方哲学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