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我喜爱诗歌,因此在我敬佩的人中,就有了贺敬之和柯岩这对诗人伉俪。贺敬之气势磅礴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让我激动;柯岩充满童趣的《帽子的秘密》《小迷糊阿姨》,让我着迷。认识柯岩,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年,柯岩想写一部有关班主任的电影剧本,大致有了构架之后,她希望教育部门找一个熟悉班主任工作的人,为她提供一些素材。北京市教委就想到了我。因为我当时在北京教科所德育室工作,经常接触中小  相似文献   

2.
付群英 《班主任》2007,(8):20-20
《班主任》是个"贼",因为她偷走了我的心。偶然的一次机会,同事做媒,为我介绍了《班主任》这位朴实、厚重的大众情人。我与她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从认识她的那一天起,她就在我的枕边陪伴我入梦,在我案前指导我工作。  相似文献   

3.
武秋涧 《班主任》2006,(11):24-24
初识《班主任》是在一次学校会议上.离开会还有十多分钟,会议室里人声鼎沸,唯独一位戴着眼镜、两鬓斑白的老教师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杂志.我心生疑惑,是什么杂志使我的老前辈如此痴迷?悄悄走过去,方知她读的是一本《班主任》.她津津乐道地向我介绍了这本杂志,从此我就和《班主任》交上了朋友.  相似文献   

4.
我初识《班主任之友》是在1993年10月台州市教育局召开的示范性初中先进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当时有位老师介绍的经验很有吸引力,事例也很感人,尤其是他那些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理论和观点让我们赞叹不已。会后我们就涌向他的房间讨教经验,他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他的许多经验和观点都是从《班主任之友》这份刊物上学来的,并且他还随身带了几期。我就急不可待地“抢”了一册认真地读起来,刊物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从1994年开始自费订阅它。从此,我就与她每月一聚,认真研读,大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班主任之友》为什么对我会有这…  相似文献   

5.
当了二十年的班主任,与《班主任之友》相识到相知已有二十年了。记得刚出校门的我,迈着幼稚的步伐走上班主任岗位的时候,教导主任送给我一本创刊才两年的《班主任之友》,说:“年轻人,看看她吧,也许用得着的。”我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杂志,仿佛接过一只船桨,她推动了我的航程;仿佛接过一枚指南针,她指明了我的方向;仿佛接过一盏明灯,她照亮了我的征程。从此,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拉起了《班主任之友》温暖的手。相识有缘,好感也油然而生。初当孩子王,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沟沟坎坎。正当束手无策的时候,《班主任之友》像一位高明的医生,开出…  相似文献   

6.
与学生一起读《班主任之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主任之友》曾刊登了一篇题为《习惯与命运》的文章,我觉得文中提到的情况与本班的状况很相似,于是我在班上朗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下课后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能不能把你这本书借给我看一看。”我把书借给了他,其他同学也争相阅读。之后,每一期的《班主任之友》,我看完后都借给学生看。想不到与学生一起阅读《班主任之友》使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一、她使学生加深了对班主任的理解《班主任之友》中那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论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质。那些有关…  相似文献   

7.
光阴似箭,屈指算来,我与《班主任》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缘分了。自结识《班主任》以来,就一直对她情有独钟,期期必读。在阳光灿烂的春日里,风吹绿了草地,河边的牛儿悠闲地吃着草,就这样捧着《班主任》融入了书中,直到夕阳西下;在万家灯火的夜里,新冲的咖啡散发着芳香氤氲的热气,隐在柔软的沙发里,就这样捧着《班主  相似文献   

8.
互动平台     
辛铮铮 《班主任》2014,(10):69-6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室看到了《班主任》,借来阅之,里面一篇篇精彩的小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从此我成了她的忠实读者,一发而不可收。在她的帮助下,我在辛集市班主任基本功素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巧的是,我得到的奖品就是一套《班主任》杂志。在此,我要感谢教育局领导对班主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更要感谢编辑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相似文献   

9.
杨登明 《教育》2014,(7):47-49
有位哲人说,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的路;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就不孤独,因为你的坚持就是你的幸福。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翠园中学教师王莉就是这样一位将班主任工作视作朝圣之路的人。近年来,她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100多场;在连续20余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她始终要求自己要做就做最好的班主任;她参与编写的《30个教书匠教你学做班主任》《、全国知名班主任演讲录》成为她最好的个人名片。5月18日,《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王莉。  相似文献   

10.
温柔的惩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洋班主任的管理魔法》一文吸引了。这个洋班主任很有一套,尤其是她那"温柔的惩罚"非常智慧,值得我们班主任学习。文中介绍,洋班主任发现班上有个小男孩总喜欢抠鼻子,她并没有当众批评、制止他,而是每次看到他抠鼻子就停下来,笑着对他说:"来,过来抱抱老师!"原来这是她和小男孩私下的"暗号"。小男孩意识到自己又犯"老毛病"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结识《班主任之友》纯属偶然。1995年我刚刚师范毕业,暑假里拜访一位恩师时,在茶桌上发现一份《班主任之友》,心中不免好奇,恩师很郑重地向我推荐这份杂志。看他对《班主任之友》那样推崇和欣赏,便向他借了几期,我就开始细细品味她的每一个版面、每一个栏目、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声音、每一幅图片、每一个故事,我被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所陶醉,被一种心动神摇的感觉所吸引。我爱读书、读报,但过去从没有体验过像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的感觉,从此我开始与她美好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2.
杨秀茂 《班主任》2009,(4):64-64
老朋友,是我对《班主任》杂志的友好称呼。十多年来,她一直陪伴着我,使我的班主任工作多姿多彩;在我迷茫徘徊之际,她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题记  相似文献   

13.
郑来福 《班主任》2014,(6):72-72
正几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到省图书馆读书,看到阅览架上摆放着一本《班主任》杂志,便顺手翻了起来。没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杂志内容深深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将近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着。从此,《班主任》成为我案头的必备读物。我迷恋《班主任》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对我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我是一名司法局戒  相似文献   

14.
<正>提及班主任工作,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皱眉、摇头的冲动,心里可能还会默默嘟哝一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所以当我在书店第一次看到这本《我就想做班主任》时,不由生出极大的好奇。一个"就"字告诉我,于洁老师不是不明白班主任工作的辛苦与劳累,那又是什么促使她在经历了这一切的艰难与辛苦后,依旧发出这与众不同的喟叹"我就想做班主任!"?带着这样的好奇,我拜读了这本让我醍醐灌顶的"班主任指南"。  相似文献   

15.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16.
彭毅 《班主任》2008,(2):48-48
初识《班主任》,她助我获得成功。 初识《班主任》是因为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按惯例,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会议由校长、教导处主任、副主任轮流主持。  相似文献   

17.
刘屹 《班主任》2013,(1):72-72
那天临睡觉前,我顺手拿起校长给我的《班主任》读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读《班主任》,翻开目录,就被几篇文章的标题吸引位了:《后进生转化三部曲——“怕、服、爱”》《你不坏,只是有个性》《班主任工作“三字经”》《班主任工作中的七种“武器”》……我一口气看完了这些文章,有一种如饮甘醇、茅塞顿开的感觉,文章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拍案叫绝,瞌睡虫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18.
<正>儿子新换了班主任,是从乡镇上考上来的年轻人。上班第一天,她就问我要学校的知网账号和密码,我不以为意,随手就给了她。随着几件“巧事”的推进,我对“小班头”的看法也在悄然改变。“共赏”之巧接班不久,“小班头”就在班级群里转发了两篇我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上的文章《家校沟通的“多”与“少”》和《再论表扬的误区与对策》,并写了如下的话:  相似文献   

19.
张洪山 《班主任》2014,(10):72-72
我是一名在校师范生,大学二年级时在学校图书馆邂逅了《班主任》。从那时起,我便成为她忠实的读者。在大学里,我们学习了许多教育理论知识,对于赫尔巴特、杜威、加德纳等教育大师有了基本的认知,但苦于没有教育实践作为支撑,而《班主任》杂志中诸多优秀教师的案例故事成为我运用理论的载体,也为我今后走上教师岗位提供了参考。相信有了她的陪伴,我们会站得更高,能更快走进教育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20.
权朝鲁 《求学》2004,(10):63-64
在我提笔为《求学》杂志写这篇章时,收到了一位高三班主任的信。她在信里说,她最近感到压力好大,而她最大的压力不是来源于学校的升学率,而是来源于学生的高考压力,看看下面的三个故事,也许你就能明白这位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