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文学是一种新兴的优美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艺术家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想象;“虚”与“实”共同创造了电视文学的美感,形成了电视文学特有的意境;电视作品的美感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电视文学的审美就是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2.
李玲 《河北教育》2004,(11):11-11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儿童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使儿童被形形色色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所包围和冲击,占据了他们感受实际生活的大量空间,将他们束缚在狭小的书本和电视文化以及各种类似“噢特曼”“卡不达”的故事里。儿童对美认识的模仿性特点,导致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3.
电视文化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把看电视变成了人的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视文化呼唤着电视策划,电视策划,就是为电视制造新款式、新口味和新的个性特征的一种专业分工。目前我国的电视策划表现为3个层次:电视产品策划、电视本体策划、电视文化策划。电视文化策划就是要使电视台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行为源”、“说法源”、“话题源”和“品味源”。  相似文献   

4.
自1958年中国首个电视台创办以来,“主旋律电视文艺晚会”就逐渐成为了电视艺术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电视艺术形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艺术实践的发展,一方面,艺术实践为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比较典型的、成熟的文本:另一方面.艺术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使得无法很好地形成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良好互动。因此,就艺术理论而言,电视文艺晚会的实践展开增加了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理论研究也成为了我们在晚会制作时更好地走向艺术自觉的必然要求。对此,文章从审美文化研究的角度,在艺术生产“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两个层面分析了“主旋律电视文艺晚会”几个主要方面的文化特性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消费历史:电视历史剧的文化陷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观近年来以古代和近代历史为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大多将历史当作一种消费品,使历史剧变成现代社会中一种被商品化了的文化消费。这种“消费历史”观为电视历史观埋设了“欲望化”、“非历史化”、“低俗化”等文化陷阱,导致近年来国产电视历史剧人文精神的陨落、现代意识的颠覆和审美内涵的消解。它们或则采用“借尸还魂”的伎俩,不遗余力地宣扬皇权思想和奴才意识,表现出复古倒退的倾向;或则用所谓‘现代意识”解析和颠覆历史,借“历史正剧”之名,行非历史化、反历史化之实。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电视艺术和审美文化相关论说的研讨和借鉴,借助中国电视媒介环境的分析,试图从多元、重构、审美生产、审美消费和审美批评等方面探讨新时期中国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建构,希望以此促进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电视文化是依照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加以组织的,分门别类地为受众制作产品,是一种产业文化,其栽体组织运营的基本目标都是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其载体组织的组织结构应服从于目标。电视节目作为一种传播艺术,在“商业文明”的社会生活中,它从形式到内容的创造都是立足于激发受众的欣赏热情、接受受众的审美选择。电视文化传播是一种高度参与性的活动形式,电视文化引导了受众,也被受众的需求制约。  相似文献   

8.
从受众文化趣味看电视"庸俗化"的深层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视的“庸俗化”现象伴随其“商业化”趋势发展。但作为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电视本身是中性的,并不必然导致某种“庸俗化”。电视文化功能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受众对它的能动反应。只有从受众的文化趣味层次入手,对低文化层次趣味与电视“庸俗化”之间存在的“庸俗互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效控制电视“庸俗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张炜“以笔为旗”,大力张扬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试结合“二张”的文本。从“审美浪漫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二方面考察“二张”的文化审美心理,以求进一步揭示出“二张”文化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湖南电视现象”是指湖南电视在新的体制下所形成的竞争格局,是通过市场运作整合注意力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电视品牌效应,是大众文化潮流和消费时代催生的一种审美文化。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湖南电视取得了引领时尚的显赫地位。湖南电视现象的产生有着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虚无主义的社会心理背景、境外媒体文化的影响。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气韵说”取代“形神说”标志着中国文化价值的审美完成,其历史走向,正是中国美学从文化的审美走向审美创造的文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2.
《电视美学》一书,是贵阳师专中文系刘隆民副教授的门类美学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地探讨了电视艺术的审美本质,屏幕形象的审美特征和电视艺术与众不同的审美活动。本刊选登该书的“前言”和“结语”,(略有删节),以期窥斑知豹。  相似文献   

13.
审美理想主义与乡村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创作,必得要糅入“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文化的蓬勃发展 ,受众在电视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受众审美情趣的研究 ,有助于电视文化的创作和传播。本文试图从受众审美情趣中的民族风韵、乡土情结、时代特色、角色个性、年龄级差等五个方面对受众审美情趣多样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中,“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由于审美关系的多元性,“东方情调”必然呈现出多重性的审美意义。在分析以校方情调”为风格特征的艺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现实基础以及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和不同,进而分析对待这些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态度,还应该分析中西方文化在艺术表达机制方面的区别,具体地说,也就是寓言和“韵”的区别。“韵”是一种以听觉性表达机制为基础的对象化方式,它具有丰富性、和谐性,以及以“远出”来达到交流的辩证属性,由此决定着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义。因此,对“东方情调”的艺术作品不应该简单地作出否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大连电视文化的外向性属性,表达了大连地区人民所具有的深层次的宽容力、亲和心,融聚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海派”文化。电视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大连电视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东方浪漫传奇。  相似文献   

17.
李艳梅 《现代语文》2009,(10):86-88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网络和音像市场上刮起了一股“方言风暴”,这股“风暴”不仅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涉及的方言范围也很广。“方言风暴”的产生与多元文化时代人们的归属需求和审美需求有密切的关系,而语言本身所具备的文化镜像功能、标志功能、审美愉悦功能使得人们在这个时代的种种需求以“方言风暴”的形式展示了出来。也就是说,“方言风暴”实质上是语言的某些功能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一种集中显现。  相似文献   

18.
全球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传播形态——电视文学是电视与文学的结合,是电视艺术对文学艺术的阐释和再创造。电视散文是电视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充分运用电视技术和电视制作手段,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通过多姿多彩的电视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诵艺术、丰富蕴藉的文字字幕,立体、多元、动态地阐释文字散文文本,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对自然社会的审美能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可是现在的孩子每天被光怪陆离的“消费文化”、“商业美术”包围和冲击,将他们舒服在狭小的书本和电视、电脑文化以及各类卡通漫画的故事里.儿童的智慧、品格、个性的独特品质创造性被削弱,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力被强行替代和掠夺.  相似文献   

20.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审美”这个词是作者提出来的。叶朗认为:“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审美范畴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的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沉积物’;‘价值观念体系’……乃至‘艺术、政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审美对象中重要的范畴。当然语言与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文化与语言不同,它没有适用于任何人的固定规则或模式,而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Levin和Adelman(1993)认为“文化是一座冰川”,一小部分裸露在水面,而大部分却泡在水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因此语言审美对于整个审美体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文字、语音、文体修辞和文化几个方面分别来探讨语言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