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岁以前的宝宝而言,同伴交往是在父母的主导下进行的,宝宝相对比较被动。1岁 ̄2岁的婴儿已经出现社交欲望,他们和小伙伴之间的同伴交往逐渐增多,并开始模仿成人的社交行为,同伴关系对幼儿日益重要起来。1岁以后,独立和同伴交往能够使幼儿获得许多社交知识和技能。幼儿从同伴交往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他们所掌握的与人相处的许多知识,并不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而是通过同伴交往学到的。让宝宝独立进行同伴交往独立和同伴交往能够提高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没有父母参与的情况下,孩子需要自己去面对各种从未遇到过的交往场景,为获得同…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这一群体入手,就当前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展开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有反作用。基于此,笔者建议:父母们寻求教养的一致性,在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基础上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幼儿认知社会、拓展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是,在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邻里之间很少往来的大环境中,没有玩伴、不会与他人相处的孩子比比皆是。所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就成了家长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是否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是看孩子是否有同伴,是否可以与同伴友好相处;二是看孩子是否学会与同伴共同分享;三是看孩子是否会解决与同伴间的冲突;四是看孩子是否可以离开父母与其他成人在一起;五是看孩子是否会和成年人交往。如果孩子在以上几方面有令人不满意…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交往能力很重要,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接纳孩子的伙伴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退缩的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的清洁与秩序的“破坏”。父母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们自理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空间,允许孩子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节假日主动为孩子们创设机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游…  相似文献   

5.
永远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交朋友,但是,父母应当了解孩子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应当像关心孩子学习一样关心和指导孩子与朋友的关系。父母不宜替孩子决定与什么人交往,但有责任教给孩子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2002,(5):39-39
同伴交往是父母不能替代的◆由于智力水平、成熟的差异以及抚育的职责与要求,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更多地表现出不平等的特点;二者之间常常是指导与被指导、照顾与被照顾、要求与被要求的不平等关系。 .由于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孩子与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时更容易.乏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居住条件大大的改善.孩子父母又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忽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或者是过分的“爱”限制了孩子的交往空间.使得现在的孩子缺乏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或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同伴和睦相处。而三代同堂的家庭更造成一代娇宠的孩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伴随着依赖、自私、独霸,而成为人们眼中的“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的提出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需要,对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实际工作中,班里经常会有几个同伴交往存在问题的幼儿。他们往往参与活动不积极,甚至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杨杨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二、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案例描述镜头一:新小班开学第一天,他哭得撕心裂  相似文献   

9.
《中华家教》2014,(11):16
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亲子教育。因此,在孩子寄宿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生活所需,还要在生活自理、自主学习、同伴交往、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等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孩子三岁以后,同伴关系在他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戏。当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特别高兴。而且,研究表明,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因此,同伴关系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替代不了的。那么,父母如何促进孩子同伴关系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攻击间的中介作用,选取河北省两所初级中学573名学生填写父母手机冷落行为量表、越轨同伴交往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研究发现,青少年攻击行为与父母手机冷落和越轨同伴交往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结果表明,父母手机冷落行为既能直接增加青少年攻击行为,也能通过助长越轨同伴交往间接增加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注意培养幼儿自信自尊钟兴珉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确有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他们在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上课时害怕老师提问,不愿与同伴交往,学习成绩和活动能力也较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较严重的自卑心理。然而,这些孩子在家中大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在家中同父母交往...  相似文献   

13.
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纷争。这时,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受害一方孩子的父母很容易步入认识误区,产生一些错误的指导行为,从而影响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76):23-24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孩子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宠爱,家庭中孩子的稀少,他们在几乎没有冲突的环境中成长,缺少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这极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利与同伴交往的个性养成。在学校里,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也变得频繁。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对学生和谐人际交往的教育。笔者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专题阅读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有目的培养,让小学中段的学生能正确处理同伴冲突,与人交往学会谦让、互助。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儿童的同伴交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儿童同伴交往的经验不足,越来越多的儿童缺少同伴交往的能力,这些孩子长大后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困惑,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甚至犯罪的案例也时有耳闻,而家长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跟同龄人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同伴关系不良会使儿童失去很多对社会规则的学习机会,体验不到交际的快乐,而且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当今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把一个人的交往能力视为重要条件之一。人们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交往能力,善于沟通,携手共进,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才能有效地应付各种挑战。具备了良好的交往能力,就等于拓宽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事业上也就多了几分成功的希望,生活也会愈加快乐、幸福。儿童期是培养儿童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同伴关系,重视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为孩子开拓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闻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成为受伙伴喜爱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7.
曹广玲 《山东教育》2003,(15):61-61
(一)接纳孩子的同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1.接纳孩子的同伴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进行友爱的同伴教育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退缩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清洁与秩序的“破坏”。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充分活动的空间,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一起活动。2.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交往时出现的矛…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可见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许多家长却因孩子不懂得谦让,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合作而伤脑筋。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善于交往的能力呢?一、悉心引导,增强谦让意识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关于“合作、友爱、谦让”的道理,不要事事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以免孩子形成“自我为  相似文献   

19.
留守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大部分留守幼儿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缺乏安全感、偏狭、排斥、攻击等令人担忧的状况。当地部门、幼儿园教师和留守幼儿家长应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对留守幼儿的管理,构建和谐交往平台,及时指导幼儿的交往行为,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季云飞 《家庭教育》2006,(3X):58-59
3岁的幼儿还比较依赖父母和老师,游戏也是以独立或平行的方式为主。4岁~5岁,进入中班了,孩子遥渐走离大人的身边,开始和同伴有较多的交往,也就产生了交往所需的规则意识,但他们又不具备交往能力,不能像大孩子那样自如运用规则,所以,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需要成人的引导。[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