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这是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片段:1.认识长方体。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体有几个面?生:有6个面。师:有几条棱?生:有12条棱。师:又有几个顶点呢?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师在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观察可以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教师的意思是为了让学生得出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于是他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很多学生正如老师所料,大声回答说:“3个面!”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男生说:“6个面。”老师很快否定了他们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一、在比较中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图1中右边的长方体与左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它有6个面. 师:图2中的两个图形也是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在比较中初步认识长方体师:图1中右边的长方体与左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生:左边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它有6个面。师:图2中的两个图形也是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不同?生: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在比较、辨析中明确"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不仅有了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的标准,也有了推导长方体的其他特征的依据。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判断的标准,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正"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些感性认识,知道它的名称,并能够初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教师不用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加上学生对长方体已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较容易达成。我在研讨这一课时,把"长方体在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一知识点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形  相似文献   

6.
<正>课前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作为单元开启课和关键课,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可以从学科逻辑和学生立场两方面来考虑。从学科逻辑来看,小学阶段图形认识的教学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个层次递进展开(如下图)。  相似文献   

7.
丰富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没有表象,就不可能有形象思维,丰富的表象积累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也是创造思维的基石。   表象由主体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感受而获得。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具有概括性,就越能发现规律性知识。为了获得正确的表象,就要运用观察、操作、体验等方法,要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事物和现象。   例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面”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先要学生说出手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说:长方体有 2个角、有 2个面、 4个面、 6个面……答案不一,我不反驳他们…  相似文献   

8.
胡婕 《黑河教育》2013,(3):28-28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回顾已学过的长方体特征,认识正方体师:刚才同学们课前一分钟展示的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的特征。(生汇报,师填写表格)师:想一想,我们从几个方面对长方体进行了研究?(出示三个方面:面、棱、顶点)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汇报前置性作业中的"课前预习")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正方体。(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荧屏,看你能发现什么?生:开始看到了一个点,这个点移动又变成了一条线(直线),这条线再平移又变成了一个平面(长方形),面的移动又变成了一个体(长方体)。师:对了,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就是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谁能举一些长方体的例子?生:砖、牙膏盒、一次性打火机等都是长方体。师:师举起一支打火机,这到底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就知道了。(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手中的学具,看一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谁能结合实物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有那些特征?生:(手拿实物)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对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生:(手拿实物)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大小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师: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高?长方体有多少条高?生: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长方体有无数条高。【评析】学生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被动的探究     
〖案例一〗这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先摸一摸、想一想,再在学习小组内谈谈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自己探究,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开始提问:师:长方体有几个面?生1:长方体有6个面。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  相似文献   

13.
一、激发──明确目标 师:看下面组合图形(电脑屏幕演示①),并让学生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再看一个演示②(展示将这个组合图形转变成长方体的过程)。 师:谁能根据这个演示很快地说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为什么? 生:(略) 师: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师:看书24-25页,看看本节课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叫做表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利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相似文献   

14.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我采用“感知──辨析”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自悟,学会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的过程。我在教学中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器官,感知物体,形成表象,掌握特征。   初步认识长方体。首先,在电脑上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的实例感知长方体,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接着摸长方体的面,先摸上面,再分别摸其他几个面,让学…  相似文献   

15.
片断: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一、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1.多媒体出示下列实物图:让学生从这些常见的立体实物图中辨认出长方体实物图。2.隐去实物图①②⑤中长方体的非本质特征,得到长方体的几何图形。二、研究长方体模型选取上图①⑤加以研究,教师手中有一个大模型,学生每人也有一个小模型。1.初步观察,揭示整体。大家用手抚摸,闭起眼睛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2.认识长方体的三个要素——面、棱、顶点。认识面:教师示范,这是长方体的面,请大家用手抚摸长方体的面,并仔细观察。(学生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关于长方体的面你们…  相似文献   

16.
片断一:在操作中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课前制作的长方体学具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刚才大家摸到长方体的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最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下面请同学们把学具平放在桌子上展开各面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求,想好的同学请上台演示给大家看。  相似文献   

17.
苏瑜 《河北教育》2006,(7):40-41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一)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师:长方体的六个面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师:那么正方体的六个面又是什么形状?生: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师:如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而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那么这个物体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出示长方体、圆柱、圆锥三个模型。)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第几个物体的形状和你想象的一样?生:中间一个。师:(拿起圆柱模型…  相似文献   

19.
【课前思考】在新授课上,学生已经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基本掌握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缺乏结合特征理解数据、结合实际寻找条件的经历,造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或者结论不全面等问题。不同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差异非常大,例如:学生虽然经历过长方体纸盒“拆”或“拼”。但仍然不清楚六个面(长方形)与文字中叙述的长方体长、宽、高有怎样的紧密联系。即使记住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遇到类似“抽屉的用料”等现实问题时,还会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20.
<正>新授课上,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缺乏与具体特征结合的经历,在解决问题时常出现错误,阻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基于此,我对"认识长方体"一课教学的巩固练习做了如下设计。教学片断一:认识长方体棱的基本特征师:展开长方体至少要剪开几条棱?(学生猜测4条、8条,并想动手剪开试试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