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礼学的历史轨迹商国君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子思潮汹涌而起。在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潮中,儒家以“礼”为旗帜,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从春秋后期到战国后期,礼学经过孔子、孟子、苟子三人的不懈努力,终使儒家的政治学说──礼学最终确立。探讨先秦礼学的形...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年的陆贾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体,兼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由此形成汉初地主阶级国家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意识形态。陆贾的这种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思想渊源,是在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主要是在对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融会而成。在这种思想探索中,他本着“厚今薄古”的方法论原则,提出“圣君说”、“大一统说”、“天人感应说”等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为确立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先民思想的体现。儒家将《诗》列为经典,使后世人们常从儒学角度研究《诗》。实际上,《诗》产生于先秦,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常常出现《诗》的痕迹。道家的代表著作《庄子》无论在精神内涵上还是表现艺术上均可体现《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儒道互补说刘兴林关键词司马迁;儒;道司马迁的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而莫衷一是的问题。有人说他是道家,有人说他是儒家,有人说他政治思想倾向儒家而哲学思想受道家影响,也有人说他融百家为一家,还有人说不能用先秦诸子的思想去范围司马迁的思...  相似文献   

5.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一向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散文以其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本文着重分析了先秦诸子中道家和儒家的散文成就、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并从儒、道、法、墨四家的历史观、政治观、文艺观及其散文写作实践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先秦诸子散文与先进文化的关系,从而得出道家文化凭借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先进的文化内容的完美结合,成为这个时期先进文化代表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代,一向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散文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本文着重分析了先秦诸子中道家和儒家的文学成就、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并从儒、道、法、墨四家的历史观、政治观、文艺观及其散文写作实践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先秦诸子散文与先进文化的关系,从而得出:道家文化凭借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先进的文化内容的完美结合成为这个时期先进文化的代表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与诸子学罗检秋章太炎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墨、法等家学说有深入研究,他在近代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诸子的是非和文化价值,阐述其独到免职七章太炎较早否定了儒家宗师孔子的至尊地位。认为“人事百端,交易未艾,或非或书,积...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的论说中屡屡提到"大",秦汉"以大为美"。那么",大"是不是一种审美意识?有没有凝聚成为一种审美形态?分析先秦儒家对"大"美的论述,儒家的"大"既是道德范畴,也是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0.
重预防犯罪的法律观是儒家思想的闪光点,在先秦诸子之中,可谓独树一帜。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从多方面对犯罪原因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并进一步提出了富民、教化、以刑辅德、宽猛相济的预防犯罪对策。其中不乏明显的缺陷,但先秦儒家能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教育甚至于执政的责任等层面考察并谋求建立一种预防犯罪的机制,这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经典和诸子著作里包蕴着丰富而系统的语言学思想,这些语言观对后世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分析先秦的语言学思想,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先秦人们要求语言概念明确、注重语法、讲究修辞,具有了初步的语言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在先秦诸子经学意识的基础上。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即从经学的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特质。我们要真正理解西汉《诗》学的基本原则,也必须从这个视野着眼。  相似文献   

13.
礼乐合称并不表示二者在先秦政教中始终一体而并重。礼教与乐教的关系与地位的不断变化,实质反映了先秦意识形态政策的变迁状况,对儒家礼乐文化思想之形成以及汉代意识形态政策之取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经典和诸子献里包蕴着丰富而比较系统的语言学思想,对后世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分析先秦人们的语言学思想,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起到思想观念和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先秦人们要求语言概念明确、注重语法、讲究修辞,具有了初步的语言发展演变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6.
王素勤 《学语文》2013,(1):18-19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着"亚圣"之称的孟子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比起其它诸子来似乎更大、更广泛。虽然这和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独尊地位不无关系,但不能否认的是,《孟子》散文确实有着与其它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纵观孟子的一生,主要都是在游说诸侯,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7.
顾玉林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2):13-14,55
以先秦诸子的生命观和哲学思想为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了儒家关于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相关学说,指出儒家性命学说与道教养生学形神兼养的融通性。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史前时代,它一直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早在公元前的中国先秦诸子,如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已深刻地看到了艺术教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力倡导“礼治乐教”。用艺术进行教育,自然比简单枯燥的说教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也认为:“政治领域内的一切改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为汉代经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