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商”理论在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人们往往注重理性的因素,相对忽视情感、动机、兴趣、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失败。美国大学教授沙洛维和梅耶的“情商”理论,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一,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研究“情商”,充分运用情感的积极作用来搞好心理辅导与教育,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人们往往注重理性的因素,相对忽略情感、动机、兴趣、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失败。美国大学教授沙洛维和梅耶的“请商”理论,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碑究成果之一。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研究“情商”,充分运用情感的积极作用来搞好心理辅导与教育,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的理性特征有其合理意义。但是它不能科学地阐释非理性在人的经济活动乃至一切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经济学史上对经济人假设的反叛也没能从根本上跳出经济人理性逻辑的框架。而“人本人”在对“经济人”理论扬弃和超越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拓展了其视阈边界。相对于“经济人”片面的理性价值向度,“人本人”遵循全面的价值取向——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也是非理性的存在,它为人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 ,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 ,而且有非理性因素 ,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 ,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 ,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 ,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对人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而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理性因素中注重人的认知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主观主义”的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注重人的价值理性而忽视人的认知理性。这两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主体教育管理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组织与组织中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以及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等能在人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6.
理性非理性各有自己的正负功能,它们是一把双刃剑。人的本性是理性非理性的和合,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透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功能,发挥理性和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尊重人之“本”、发挥人之“本”、满足人之“本”。  相似文献   

7.
论非理性因素的个体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果说我国理论界对“理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那么对“非理性”问题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非理性”几乎还是一块亟待开垦的精神处女地。不过,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就直觉、灵感、情感和意志等这样一些“非理性”因素进行了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和文艺学上的初步探索,这对于我国长期忌讳和忽视“非理性”问题的研究作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中既存在理性因素,也存在非理性因素。但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关注的是主体的理性方面,而对非理性却很少顾及,甚至“视而不见”,即使有少数人顾及到非理性因素.也大多把它与理性因素对立起来,在教育活动中加以排斥、否定。我们应科学、合理地界定非理性概念,准确、完整地剖析教育活动中非理性的表征,正确认识教育需要、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念、教育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高度重视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纵观我国当前学校管理的实际,我们发现,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强调定量评价。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因素。把极富于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为以分数定量的机械划分,教师的工作变成机械操作、统一指令。在学校管理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在发挥作用。 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回归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 “非理性”是指主观精神世界中与理性相对的范畴,它认为人除去其躯体外,还有各种心理需要,而这些心理需要充满了非理性成分。人际间的磨擦、碰撞、调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推动大学生主动进入、深入参与、高效完成教育过程的内在心理力量。"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共同浸润并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疏离理性不能展开,忽视对非理性及其意义的思考容易走向虚无。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研究并发挥"非理性"因素对塑造活动的积极意义。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要凸显个体心理研究的基础性,要强调意义价值的生成性,要着力研究教育情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周宁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6):119-123
“独白”的心理学遵循主客体二分法,把被研究对象化,表现为理性的独白、主体的自言自语和方法程序的独白。“独白”的心理学逐渐丧失了生活意义,研究被束缚在方法程序的壁垒之中。“对话”的心理学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对话的关系,生活意义回归到“对话”的研究当中。“对话”是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心理学重树在社会化和心理生活中的权威和地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70年代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之一。它关注的是超越个体当时当地、追求自然和本性融为一体的非理性存在。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也以其非理性的道德心理为依据。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下,一方面,道德之“心”在个体的心灵深处得到充分体现,与人性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道德之“心”又和他人、和世界、和大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因而,道德心理又是一种深度的和高度超越的心理状态。对于一贯崇尚道德理性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超个人心理学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以往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物的片面性 ,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 ,从而奠定了 2 0 0 0多年理性主义的主流。本文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辨析 ,揭示出理解人的本质之关键就在于 :人是理性的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发展一种辩证的互补关系 ,对于把握人这个永恒的斯芬克司之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6.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似本能”概念是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似本能”在某种程度上是遗传的,但它是一种潜在的能量,它的表现和发展需要后天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由“似本能”需要”出发,马斯洛建构了自己的“需要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从而强调了人的潜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助于我们用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统一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与非哲学学科的“非理性”概念的比较中,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本文将历史唯物主义的“非理性”概念概括为与理性相对应的哲学范围,认为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意识或社会精神现象。在对非理性作出本质规定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论述了非理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琴 《语文知识》2010,(3):24-27
王安忆的近作《启蒙时代》是当代长篇小说“文革叙事”的一个独特范本。它以“成长叙事”切入对“文革”历史的想像与重构,通过书写“文革”背景下一代少年成长中的身体启蒙、生活启蒙和思想启蒙,进而对“革命”的异化、非理性作出了诗意的反思,张扬了一种回归理性与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研究一切心理观象之所以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理论问题。因而,“心理的实质”一章(或一节)是贯彻全书的核心与纲领,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所在。我国心理学研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且在理论体系上受苏联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特别在论述“心理的实质”问题时,几乎都引用了许多苏联心理学教科书上的概念与理论。这无疑是有益的。但其中有些概念由于是翻译过来的,比较难以理解,如本文所谈及的“映象”。实践证明,对这一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心理的实质”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去追溯其源和探讨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