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浣溪沙》词“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四首。欲析其内容,当详其背景,下面就“谢雨”前后的情况,略作介绍。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四月抵徐州任,不料七月“河决澶渊”,八月“水围彭门”,十月中旬才“河复故道”;翌年春,涝迹未消,“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作为一州父母  相似文献   

2.
《浣溪纱·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的组词之一。组词前有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点明了写作时间和地点。元丰元年(1078)初夏,徐州(即序中所指徐门)一带在经受头年特大水灾之后又遭受严重旱灾。苏轼为顺从民愿,遵循旧俗,曾亲往城东二十里地的石潭向龙王爷“祈雨”;不久,碰巧下了一场喜雨,他又去石潭“谢雨”。  相似文献   

3.
雨后金·李俊民春空霭霭慕云低,飞过山前雨一犁。明日却寻归去路,马蹄犹踏落花泥。写诗为文,都离不开想象。作者不光写眼前景,道目下事,还常常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拟前此后此的景物人事。这种写法的好处,主要是扩大了原作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既新颖别致,又令人回味无穷。上面这首写“雨后”的小诗,即是一例。诗的前两句写实。首句写雨后天空景观,烟雾蒙蒙.喜云低飞。“春”点季节.““暮”点时间,而天空茫茫之景正是雨后的写照。次句写雨后地上之景,春雨飞过山前,润湿泥土只有一犁耙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如果…  相似文献   

4.
苏轼徐州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历来被认为是歌颂劳动者、抒写农村风光并反映作者喜悦心情的名作。笔者参酌史乘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把这首词的创作主旨简单作以上认定并不全面。此词婉曲地表达了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活动的批判,和在仕途上不得重用的苦闷情。  相似文献   

5.
《浣溪沙·籁籁衣巾落枣花》是宋代词人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的组词之一。元丰元年(1078)春,久旱不雨,为了顺从民意,苏轼亲自带人到城东二十里外的石潭去求雨。碰巧,不久下了一场喜雨。到了初夏,农村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按照惯例,苏轼又到石潭去“谢雨”。“谢雨”途中,即兴而成写了一组《浣溪沙》。他以异常喜悦的心情勾画了几幅具有浓馥的夏季风光的农村风景画,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词中他勾  相似文献   

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的《菩萨蛮·大柏地》是1933年夏天毛泽东主席重新经过大柏地时写的。这首词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句 ,主要写了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第一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写了挂在天边的彩虹 ,是一条在作者眼里由静变动的彩虹。第二句“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写了雨后大柏地附近群山的景色。“复” ,在这里指又、重新。由于雨后西斜太阳光的照射 ,使得青翠的群山一会儿呈翠绿色 ,一会儿又变得暗淡起来。这细微的变化使得群山也仿佛动了起来。第二部分是第三句“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相似文献   

8.
《渔家傲》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他戍土守边的实感录,绝非一般倚声拟作可比。首二旬前因后果,是全词的总帽,直贯通篇。“风景”的含义,不只是指自然风光,还暗指人的情感。为突出“异”的力度,特用“衡阳雁去”以衬之。雁无情思,尚且不耐边地之荒凉,则人为万物之灵,处此苦寒之境,其情又将若何?所以“衡阳雁去”一句实际上是为下片写人情张本的,在结构上起着补上垫下的作用。接下来三旬写景,是边地自然风光“异”于内地的具体化,进而坐实“衡阳雁去”一句的内涵。这三句虽同为写景,但描写角度各有侧重,第一句是从听觉入手,第二、三两句是从视觉着眼,合起来又相互融注,相互补充。这就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所谓“通感”手法。  相似文献   

9.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 ① 半江红。可怜②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③ 月似弓。[注 ]①瑟瑟 :形容颜色碧绿。②可怜 :可爱。③真珠 :珍珠。《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两组景物 ,一是红日西沉的暮江之景 ,一是新月初升之景。第一句写夕阳 ,一个“铺”字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余辉泛照的情景表现得形象 ,同时“铺”字节奏舒缓 ,也可突出秋阳柔和的特点。第二句写江水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半绿半红 ,水面波光粼粼。诗的三、四句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夜图。头上是一轮圆月挥洒着清辉 ,“…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当春末夏初枣树开花、缫车响起的时候,标志着古代农民的春季养蚕活动已经告一段落,收获期已到,可以开始收茧、煮茧、缫丝、纺织了。英国哲人培根曾经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首先是在文学方面,其次是在战争方面,随后是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很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如果说,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改变了“世界”面貌的话,那么我们祖先首创的对丝绸的利用,则使世界人民在“衣”的方面,变得如此多彩多姿。传说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皇帝恺撒…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此时情景愁于雨, 是处莺声苦却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第一例子中作者借两种不同的景“雨”“蝉”反衬其心境之“愁”与“苦”,即“愁于雨”,“苦却蝉”,观二句之意“于”、“却”二字却是互相通用的,言苦于蝉也。  相似文献   

12.
漫 成 一 首 杜 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内容梳理]这首诗是杜甫流寓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正可谓“江清月近人”,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一二句似乎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由…  相似文献   

13.
田举 《教学随笔》2013,(5):36-37
<正>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处于新旧党争的夹缝之中,备受打击迫害。神宗熙宁十年(1077),他被贬为徐州知州(唐时称太守)。到任当年就遇上黄河决口,水漫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全城军民筑堤抗洪。第二年,即神宗元丰元年(1078),又遇到春旱,赤地千里,麦种无法下种,百姓心急如焚。徐州城东二十里有一个石潭,据  相似文献   

14.
(一) 初中语文第三册苏轼七绝《海棠》题解:“这首诗借点烛照花容盛赞海棠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愉悦的感情。”又注释起句“泛崇光”为“形容月儿从高空普照大地的情形”,都不是贴切的说法。《海棠》起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写花,句意应是和熙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使月下海棠的丛  相似文献   

15.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是苏轼贬黄州后于元丰六年(1083)写的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16.
鉴赏古代诗词,少不了要掌握其表现手法。而在诸多表现手中,有一种并非罕见的“对写法”。顾名思义,对写法即写对方的手法。请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见人数版高三册《语文》)一词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三句是从一个典故演化而来的。唐人孟棨《本事诗》载有一个传说: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的妻子孔氏死了,后来忽然从坟里出来,给张某题诗说:“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由此可知,苏轼于此不是从自身运笔,而是写对方——妻子,通过写妻子的眷恋之情来曲折地反映诗人同样的情怀:你在明月照松冈之时柔肠寸断,“我”也哀思满怀啊!  相似文献   

17.
一年四季都有雨,要把不同季节的雨景写好,小语第五册《雨》是一篇极好的习作例文。本文作者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形象逼真地描写了一场夏季暴雨的过程,反映了作者在雨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写雨前,作者抓了下雨的三个特点:“天色暗”;“刮狂风”;“闷热”。这就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究竟是写什么的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先让我们列举研究者们的不同意见,并简要地加以评论。《唐诗三百首》的补注者清人陈婉俊对这首诗总共加了五条批语。在“海客谈瀛洲”一句旁,批曰:“先作陪”。在“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旁,批曰:“叙天姥”。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旁,批曰:“入梦游”。在“千岩万壑路不定”等三句旁,批曰:“恍惚迷离,纯是梦境,与实写游山景态者迥别。”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阙第二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般人都认为,“羽扇纶巾”指周瑜的儒将装束。笔者认为也可以指诸葛亮。理由有三:其一,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词写古战场的壮丽景象,即景抒怀,引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首论画诗。苏轼(1037—1101)是宋代杰出的诗画大家。他从韩干所画马和李伯时所画马的比较中,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绘画主张。李公麟(伯时)是苏轼的诗画好友,两人诗画交往甚多。伯时画马神情俱在,深得苏轼好评,所以全诗充满了对他的赞扬。诗的开头两句,写苏轼深居官府为公文缠绕的烦恼心情。“如乱丝”三字,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繁杂政事的厌倦情绪。但当他看到伯时笔下那些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骏马,便立即为其“势与落日争分驰”“奋迅不受人间羁”的神态所感动,精神为之振奋起来。接着以汉对盛产西域的“天马”为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