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有些教师从解题入手,先揭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教师从提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入手,接着就要求学生说明课文分几段及各段大意,形成段落提纲,然后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依据板书词语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种教法略有不同,但学生都是被动地读书、思索和应答。这样上课,教师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多大劲头。为什么?第一,学生经过预习课文,对文章内容只有大概的了解,对于教师提出的“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和“全文可以分为几段”这类整体性的…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讲究问题设计的技巧,使每个提问富于艺术性,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把握整体,感知性提问讲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只有了解课文写些什么,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去体会。如第9册《海上日出》,在学生默读课文后,就要问:“太阳升起来以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作者在海上看到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太阳升起来以后,天空有云,出现了什么景象?”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味课文的思想作好准备。在讲读一段课文时,也要通过感知性提  相似文献   

3.
在执教《鲁本的秘密》(小学语文第十册》一文后,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进行了反思。新课标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两种读书方法。1 .指导学生学会围绕课题提问。围绕课题提问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让学生围绕课题《鲁本的秘密》提问,指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作者的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提问,学生纷纷提出:“鲁本的秘密是什么?”“鲁本怎么会产生这个秘密的?”“…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精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即启发”,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 “启发”一词的本意是“开其意达其辞”。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有所发现,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而繁杂、多余的课堂提问,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那么,课堂上最忌讳什么样的提问呢? 1.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刚才我们把课文分成了几段?”学生答:“三段。”这  相似文献   

5.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泛化体验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我们认为语文学…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合理而又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了解“教”、“学”双方的情况,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进程;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扩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所以,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在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科学而精当地设计课堂提问。 那么,课堂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一)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在于学生学习课文的心理过程,总要顺从教师的引导,受制于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主动则在于学生要停止无关的心理活动,排除内外干扰,专心致志地去欣赏和领悟课文的精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一些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耳边总能听到年轻老师们说出的一些同样内容的教学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课堂“时髦语”有一些中看,却不中用。 “用自己的方式读读课文”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谈谈你“喜欢用怎样的读书读课文呢”。几个学生站起来声音洪亮地说:“我喜欢和×××一起读书”“我喜欢和小组一起读”“可我喜欢自己读”……坐在下面听着,我心里却在问:这是读书方式吗?这不是合作方式吗?老师面带微笑地告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同学们齐声读了起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在演戏。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学生阅读《穷人》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老师提问: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之所以这样提问,而不问: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显然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多了,思考的内容便呈现多元、便有了深度,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命跃动、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看到了美丽中的些微瑕疵,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泛化体验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笔者认为,语…  相似文献   

10.
在讲读课文中,教师要重视课文的“读”,教学中应注意:一、读的量要够 有的教师整节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被动地学习,思维怎么能发展?有的教师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在“讲”,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莫名其妙。一般来说,一节讲读课文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把静态的文宇作化动态的理解,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11.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13.
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训练抓好“找、悟、议、联”四环节,效果确实不同。 一、找 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在读中找,找中读,读要读到位,找要找准确。通过速读、跳读、慢读、分角色读等,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找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如我讲读《少年闰土》时,就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找”和“读”,先板书课题,后提问引入,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记的是谁? 生:闰土。 师:写的什么时候的闰土? 生:少年时候的闰土。 师:闰土少年时候长的什么模样?是怎样一个人?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教师提问的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变厌学、惧学、被动学为乐学、会学、学会。  相似文献   

14.
相同教材中的一同段话,不同的老师教起来,在课堂上体现的“价值”却迥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教材特性的思考。在研讨“教材观的反审与新认”这一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区培民副教授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这篇课文中抽出一段话,请听课的老师(多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一线教师)当场登台,展示自己课堂上对此教材的处理,六位老师的即兴“表演”成了教师教材观的活生生的研究案例。“教材”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老师1和老师4对教材特性的认识有些相似。老师1用“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学生思考此处的语言之美,很显然,教材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教教材就是教学生知识。老师4用课堂上老师的“套路”提问“:这段话写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说话者有何感情?你写这段话想表达何种感情?”这四个问题侧重引发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知识,提问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但提问的方式太老套,答案也是惟一的、预设的。教师俯瞰文本,情感没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当然也难激发学生产...  相似文献   

15.
听浙江来宁教师倪丽芬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下面简介倪老师教小学地理《云贵高原》的情况,和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铃声刚落,师生相互问好后,倪老师和蔼问道:“前几天同学们捐钱干什么?”一学生答:“慰问老山前线的英雄叔叔”.“对,那么老山在什么地方呢?”又一个男学生回答:“在云贵高原”.“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云贵高原’.”(教师板书“云贵高原”.)就这样拉开了教学的序幕.接着,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然后引导学生看祖国政区图,认识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教师提问:“云贵高原位于祖国什么地方?包括哪几个省?‘学生答:“在祖国的西南,包括云南、贵州两省”.教师手指地图:“云贵高原位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小木船》时,我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充分运用了板书。一、明确梗概的提问。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提问:“本文是不是介绍小木船的?”学生回答“不是。”我又问:“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什么?”(“我”和陈明的友谊)“小木船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边自学课文,  相似文献   

17.
很多教师感叹:我们的学生不善提问,不敢反问。老师们常用每节课最后的几分钟让学生提问,甚至主动询问学生:“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回答的是“没问题”。这种“没问题”恰  相似文献   

18.
点滴录     
在教学《渡船》一文第五自然段时,有个学生举手问我:“老师,这个中年妇女不应该嚷。用‘嚷’一是不文明,二是嚷声会影响病孩休息,应该改为说”。我让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思考一下,这里能不能用“嚷”,理由是什么?然后提问学生,形成如下的教学纪要: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嚷”是喊叫的意思。师:这位中年妇女为什么事而喊叫呢?  相似文献   

19.
有位老师教《黄河象》,在分析黄河象的来历时提问:这天天气怎样?小河有什么特点?黄河象是怎样失足落水陷入游泥的?学生从课文里很快找出了答案。但是,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满足于已有的思考结果,而是继续提问:如果这天是其他什么天气,如果小河不是“弯弯”,水流不是“缓缓”,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如果老象的右脚不是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而是其他什么地方,老象又会怎样?这两个似乎是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