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报刊业的激烈竞争中,一家专业报要生存、要发展、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认清自己的性质和特点.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专业报的“专”字.不“专”不行专业报姓“专”,这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新兴的部门和行业相继诞生.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变动和发展的频率日益加快,人们对新闻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加.人们已不满足只了解综合性新闻,也要了解专业性新闻,专业报便应运而生.因而社会分工是专业报诞生的本源;反映社会分工的信息,是专业报的使命所在.专业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离不开“专”字.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而来。林则徐的译报出于现实“制夷”之需要,其意义在于“睁眼看世界”,而不在于报刊思想。相反,他的报刊观念与同时代的人并无实质区别。林之所以超出时人想到“译报”,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贯的务实作风及出身于沿海等特殊背景有关,也不排除受到洋人阅读“邸报”了解中国动向的直接启发。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以为林是把新闻作为“情报”,因而具有“情报”纸的报刊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林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一个环节。本文以为,这些说法缺乏说服力。林则徐译报的意义在于“译”,并不在于“报”。我们应该对前者加以充分肯定,但没有必要因此拔高他的报刊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境报、中国社会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石油报、文艺报在第三届专业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得“重视一版新闻图片奖”。  相似文献   

4.
颜小钗 《中国记者》2024,(4):111-114
<正>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媒体融合元年”。同年,“中国社会工作”新媒体启动运营,依托中国社会报、中国社会工作行业报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报中报”的“文摘”专版,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欢迎。“党报看标题,专业报看自己(有关本单位的报道),文摘报篇篇是珍品。”——群众对各类报纸的看法,许有偏颇之处,但大多数读者对文摘报及文摘专版的偏爱,却也事出有因。1989年,有人称之为报刊订阅数量大滑坡的一年。过去几乎家家订阅的“老百姓报”《新民晚报》,情况也不乐观。但上海出的《报刊文摘》、《生活周刊》这些可读性、实用性强的报刊,当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发行量。有的还略有增长之势。近年来,文摘报订数较之一般报刊,增长幅度亦较可观。  相似文献   

6.
吕国君 《青年记者》2022,(24):120-12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关于在华外报中文报历史评价的重要研究对象。近来研究者多采用现代化视角,强调该刊在报刊事业与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选取该刊长期被研究者忽视的“全地万国纪略”栏目文章进行分析,揭示该刊隐于知识传教目的背后的“文化帝国主义”特征。在肯定该刊传播知识基础上,勾勒该刊与殖民主义的捆绑关系,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辩证评价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副刊作为“报屁股”的编辑理念显然已经过时,因为随着人们对报刊阅读诉求点的变化,读者不仅是纯粹被动阅读的客体对象,而更是主体化的参与对象;报刊的风格也逐渐由意识形态化的“硬性”位移于满足读者生活诉求需要的“软性”。“副刊”为报刊“最温柔的部分”已经由配角变成了挑大梁的主角儿。《大河报》“茶坊”版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自己明晰的定位、平民化的视角、朴素温馨的风格成为《大河报》诸多栏目中一朵亮丽的奇葩、一个耀眼的星座,  相似文献   

8.
由国内报刊转载美国《中报》社论而引起的“马丁风波”已告平息。《世界经济导报》六月三十日又转载《中报》的另一篇社论。这篇社论申明该报对“马丁风波”的立场和看法,说去年那篇社论的主旨并非针对马丁个人,而是对中国学界的善意批评。批评也不等于“扣帽子”。为什么大陆某些报刊和人士“对马丁文章提出种种议论和责难”竟会酿成风波?只要“争鸣”的权利得到保障,就算马丁被扣上  相似文献   

9.
“内部资料”的全称是“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其形状像报,但不得称报;外观是刊,而不可名刊.①“内部资料”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物.在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内部交流对话的需要.数字技术广泛使用之前,一些行业、单位对自己创办纸质媒体具有强烈的兴趣.但是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国家一直对报刊出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要新办一份公开发行的报刊极不容易.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于是就出现了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的可在本省内发行的“内部报刊”.以广东省为例,到1996年,广东全省领取《广东省报纸登记证》出版的内部报纸有365种,领取《广东省期刊登记证》出版的内部期刊已有480种.  相似文献   

10.
“苏维埃报刊”1959年第1期发表了苏联消息报副总编辑格列布湼夫写的“苏联报纸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本刊今年第七期曾经转载)。接着,在第3期、第4期上,又发表了“建筑报”的副总编辑马德鲁金、“森林工业报”的勃洛金等人和“水运报”的两位部主任别尔柯维奇、格伏兹杰夫的文章,对“苏联报纸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所提出的改组专业报刊问题,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格列布湼夫在“苏联报纸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认  相似文献   

11.
去年被评为“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简称“百优”)和“国内多省市专业报刊优秀记者”并获好新闻一等奖的四川内江市交通经济信息报副总编、共产党员肖志轩,从1969年以来在交通新闻战线上拼命耕耘,硕果累累,同行夸他是交通新闻宣传的“拼命三郎”。  相似文献   

12.
崔砺金  张雄伟 《新闻实践》2009,(10):40-40,41
作为浙江惟一的省级财经专业报,<市场导报>今年已经两次荣获经营方面的令国性大奖:6月,在上海开幕的2009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上,被评为2008-2009年度中国专业报经营管理十强单位;7月,又被中国经济报刊协会评为中国经济报刊经营创新单位.  相似文献   

13.
余玉  吴琴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91-107+128
近代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在早期国人译报实践中萌芽,在国人自办报刊中历经“耳目”与“喉舌”之间的“统一——偏移——强化——统一”的循环过程,从而在近代报刊实践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嬗变轨迹。具体而言,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孕育于早期国人报刊实践,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辩证地提出报刊“耳目喉舌”论并逐渐向“喉舌”功能偏移,清末革命派报刊不断强化“喉舌”而轻“耳目”功能,民初随着新闻业从“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向,报刊“耳目”功能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向“耳目喉舌”功能回归。在报刊实践语境中辩证考察近代报刊“耳目”与“喉舌”功能的关系,探寻其独特演进轨迹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畸轻畸重的现实表征,对当下新闻业有效发挥其功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报纸以一定时期的社会活动为报道内容,本文着重研究《益世报》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探查《益世报》学生运动报道特点,发现《益世报》在一定时期的报道立场。学生运动作为传统社会运动的一种,可以从《益世报》对学生运动的报道中看出报刊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探究在当代中国,大众媒介如何进行社会运动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党报姓党,党报是报”,一位省报总编辑的观点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党报的属性与特征。《泰州日报》作为泰州市委机关报,承载着党的声音,负有一种特殊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但它又与生活类、娱乐类的报刊一样,是普通的读物之一,具有“新闻纸”不可缺少的要素。应着力在“重”、“新”、“靓”上下功夫,让党报更耐看,更好看。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于云南丽江召开的中国电力报刊协会西南分会2000年至2001年度报纸及新闻评选会上,《云南电建报》以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被评为“十佳报刊单位”。《云南电建报》创刊于1987年3月,是全国企业报协会会员单位和云南省企业报协会会员单位。十余年来,他们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用国家有关新闻法规规范办报行为,贴近企业、贴近职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襄樊市档案局(馆)领导班子努力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不断创新档案宣传工作,把《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和《湖北档案》杂志作为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重要教材,大力加强“一报两刊”的学习宣传和发行。在全国整顿期刊杂志、各级报刊杂志发行量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襄樊市档案局上下齐心,共同奋斗,确保了档案专业报刊的发行量在全省地、市、州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襄樊市档案局(馆)领导班子认识到《湖北档案》不仅是全省档案工作宣传的主阵地,也是襄樊档案工作宣传的主阵地,更是全市档案干部进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平台。为…  相似文献   

18.
刘娟 《编辑之友》2023,(6):91-99
民国时期,针对政治类谣言、经济类谣言、娱乐类谣言、社会类谣言,670家报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了辟谣,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三种辟谣话语:解释性辟谣话语、教育性辟谣话语、规范性辟谣话语。上述辟谣话语和辟谣实践背后,潜藏着一种内在逻辑:民国时期报刊辟谣,不仅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报人和报刊事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新民”和“共意”基础的话语实践,也是“救亡图存”“前途选择”的“唤醒国民”的实践。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报刊辟谣实践,不仅承载着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历史责任,也体现着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报刊、电台、电视台每年都要评选优秀通讯员,这无疑是对广大通讯员的鞭策和鼓励。近几年,笔者经常听到业余同行们叹“苦经”:虽然在八小时以外为报台“爬格子”尽了力,但要评上“优秀”却很难。为此,笔者对一些报纸电台每年公布的“优秀通讯员”名单留意作了一些分析,从中发现评上区级“优秀”的大多数是地州级报台的专业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有真假“美猴王”,现实生活中有真假《人才报》。这是在中央决定整顿报刊,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已经作出部署以后,发生在今年6月11日的怪事。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同年同月同日的两份内容不同的《中国人才报》。为何要这么干?该报当时值班的一位副总编辑在与有关人士谈及此事时一语道破天机:“报刊整顿的风声越来越紧,得赶快凑这么一期印了把钱(三万元)弄到手。”于是:败坏党的新闻事业声誉的卑劣丑剧就此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