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雪菲 《九江师专学报》2002,21(1):74-77,90
曹雪芹的祖先曹端广于明永乐二年(1404)随史端明,自江西南昌武阳北上至河北丰润;端广约于永乐五年(1407)入辽,“著藉襄平”;约于永乐八年(1410)由襄平南下七十里至辽阳,约于永乐十年(1412)在辽阳生子曹俊,后来曹俊及其后裔曹智、曹世选、曹振彦、曹玺等“世居沈阳”。说曹雪芹祖籍是武阳、丰润、襄平、辽阳、沈阳都正确。  相似文献   

2.
从《江宁府志》曹玺传可得出结论:曹锡远即为曹雪芹上世入辽始祖。辽阳一籍并非铁岭一籍;曹雪芹关外祖籍应是辽阳;曹锡远乃曹端可七世孙曹以缮,曹以缮之名列于《南昌北直合谱》和《氵更阳曹氏族谱》上,因此说曹寅为“丰润人”也不错。曹玺确为宋枢密武惠王彬之后。说曹雪芹关内祖籍丰润比原来更有根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在曹雪芹祖籍问题的讨论中,我发现参与讨论的人对“祖籍” 这个词的理解颇不一致.有人认为,说某某的“祖籍”,只指一处地方.另有人则认为,曹雪芹有“上古祖籍”、“中古祖籍”、“明清时期的祖籍”,有“近世祖籍”、“远世祖籍”、“关内祖籍”、“关外祖籍”,以至列出“河北灵寿—江西南昌——河北丰润——辽宁铁岭——沈阳——辽阳——北京——南京——北京”一串地方作为曹雪芹祖籍之所在.北京某学者大为感慨:  相似文献   

4.
东辽河流域的古代历史上的重镇——辽阳古城,就坐落在今天辽阳市的老城区内。辽阳,古称襄平,又称辽东城、辽州、辽城州、辽东国、东平郡、南京城、东丹图都、东京城、辽阳城等。关于“辽阳”这一地名究竟源于何时。学术界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源于“渤海回”;其二,始于辽代。但是,一般学者认为:公元938年,辽朝在东京道设置东京辽阳府。是“辽阳”正式被列为行政区名称的开始。古代的辽阳城曾经是东北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统治的中心。自战圉以来。它的中心地位就从来没有动摇过,直到后金政权将统治中心从辽阳迁出,并确定在今天的沈阳城后,辽阳城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统治中心的地位才逐渐衰弱。其实,长期以来,辽阳城的存在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如此,这座古城还曾深刻地影响着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因此,弄清辽阳城古代历史与文化,对于深刘理解辽河流域的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不经考证难以复现其原貌。红学家们在半个多世纪的考证中共同谱写了考证曹雪芹祖籍的“历史”。从诸多考证文字的表层丰富性与深层逻辑性以及彼此见解的多歧性中,曹雪芹“祖籍丰润,后过辽阳”的“庐山真面目”日渐明析。史料证明:南京、北京、辽东、河北丰润、江西新建、真定灵寿,都留有曹雪芹及其祖宗的足迹。持“丰润说”者旨在从辽远的时空上“历史”地勾勒出一幅曹氏家族行踪图。持“辽阳说”者否定“丰润说”缺乏足够的“历史”证据。双方应在“双百”方针指引下,相互切磋,求同存异,以便进一步展示曹雪芹祖籍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6.
襄阳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之处、思想文化碰撞之地,襄阳从城市形成之初就嵌进了龙文化元素,展现在建筑上,形成襄阳的龙文化建筑形象符号;表现在地域、风俗中,形成了襄阳的龙文化精神;更迭在各个时期的帝王将相中,形成了襄阳的龙文化气质禀赋。龙是帝王的形象、尊贵的象征,龙文化的精髓是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襄阳的城市发展借助历史的龙文化文脉形成襄阳跨越千古的帝王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其祖籍山西,后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他的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著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相似文献   

8.
襄樊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阳,北为樊城。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保存完好的襄阳护城河被誉为“华夏第一古城池”。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氏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等。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隆中寓居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2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张自忠枣宜抗日会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代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盂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是看它的文化力。襄阳文化力涵盖了“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原动力,“崇文重教、尊重人才”的核心智慧力,“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强劲活力,“重商亲商、重利尚义”的城市竞争力,“注重生态、追求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力。襄阳要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文化力的龙头作用、纽带作用、中心作用。打造襄阳文化力,需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打造襄阳“气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襄阳“气韵”;精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打造襄阳“气派”;积极推进文化传播交流,打造襄阳“气场”;勇于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打造襄阳“气魄”。  相似文献   

10.
正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又因其性情狂放,人称"米颠"或"米痴"。米芾书法造诣颇高,诸体皆擅,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在绘画上,他独创山水画"米家云山"之法,所作山水树木简略,烟云掩映,极富意境。  相似文献   

11.
襄阳岘山因西晋名臣羊祜登临置酒而著名.唐代,吴从政提出把襄阳西南诸山中的岘山、紫盖山、万山归为“三岘”的说法,使岘山又有了“岘首山”的别称,,“岘首”一名,继承了岘山的全部史迹尤其是“羊祜置酒处”的历史内涵,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与“岘山”并行于世.但到了明代,“岘首岘山,本为一山”的正确概念逐渐模糊,以致发生汪道昆移亭、祠于岘石处的事件,把岘石处当做“岘山”,并极大地影响了襄阳民间关于岘山的认知,事实上造成了岘山、岘首分离的状况.清代至建国后,襄阳本地文史学者对岘山的概念界定逐步走向模糊以至谬误,以至广受学界质疑.本文试图在分析史书、志书、游记等文献的基础上,对“岘山”、“岘首山”的分离以至混淆的源流予以梳理,对其由历史上到今天的乱象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12.
人口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动力之一,常受到历代户籍制度的约束。针对流寓民,统治者制定了有别于土著居民的户籍制度,如宋之"客户"、明之"附籍"、清之"客籍"等。户籍制度与客家民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术界忽视了户籍制度本身与客家民系形成之间的关系。"客户、客籍"名称未必是近现代"客家"名称的直接来源。户籍制度是国家政权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差别性户籍制度不仅对流寓民进行户口确定,而且进行社会身份的标定。明清时期,土著与流寓民之间激烈的经济政治斗争,强化了族群的自我认同,推动了赣闽粤边区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清代摆脱"寄籍"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代辽阳行省的治所虽曾几次变迁,但其最初设置和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地点还是今辽阳市,其它地点都是暂性的.辽阳行省从未设治于今辽阳市的新说不可信,"辽阳"或实指今辽阳市,或泛指辽东,但东京、北京两词却有严格界定,不能理解为区域名称.  相似文献   

14.
曹操写作的公文和书信,清晰地勾勒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演进历程,折射出曹操与汉朝皇室的微妙关系。依据曹操文书,可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反对擅行废立,初挟天子,奉辞伐罪,为“不逊之志”辩,昭然若揭。曹操的文书是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军政方略的动态显示,为我们加深认识这一方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8.
曹操的拟乐府《短歌行.对酒当歌》,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成就,均堪称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九月进据襄阳后"置酒汉滨"的月明之夜。"对酒当歌"歌的是《诗经.小雅.鹿鸣》,既是诗人的自警,也是对贤士的劝勉。诗引《子衿》、咏《鹿鸣》等,表明曹操恳诚优礼群臣嘉宾,期望海内贤俊对自己平治天下有所指示,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相似文献   

19.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