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学生637.51万人,就业率达96.85%。
  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其中,进入第一产业的占8.94%;进入第二产业的占33.41%,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进入第三产业的300.12万人,占57.65%,比上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一、流向“三资”和私营企业。估计到2000年,我国“三资”企业还将新增加300多万人就业。二、流向农村。据预算,城镇人员到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目前已达1000万人左右。全国1.3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城镇劳动力占8%左右。三、流向股份制及第三产业。股份制经济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其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四、流向中西部地区和海外。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我国就业及旅游业发展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978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收入和市场两方面,实证研究国内旅游人次、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收入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吸纳就业的基础产业.旅游业直接就业增速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又快于第一二产业,旅游业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回归分析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全国就业、第三产业及城镇就业有明显促进作用.而第一二产业促进不明显,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拉动和促进我国就业作用最大.入境旅游市场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入境旅游成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入境旅游对全国就业的促进主要通过第三产业实现.外国人旅游人次对全国总就业、第三产业、城镇就业促进作用大于港澳台旅游市场,与此相反,港澳台旅游市场对第二产业的作用明显大于外国人市场.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宝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飞速发展,连续13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市之首,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3.45亿元。宝安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0938家,其中,港澳台投资企业2216家,外商投资企业755家。就业人员191.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145.9万人,占76.29;第三产业45.5万人,占23.89。在就业人员中,研究生占0.3%,本科生占3.7%,专科生占7.3%,高中生占36.1%,初中以下占52.59%,初级工占93.72%。这说明人口整体素质偏低。  相似文献   

5.
《职教论坛》2004,(8S):27-28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总人口5974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0%左右,人均耕地面积1.1亩.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达64%.农业GDP占全省GDP的份额为14.9%。湖北也是一个教育大省,全省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2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6.
在对湖南省近十多年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和就业比利时重变化分析基础上,描述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的变动特点,并与北京和上海2002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构建了湖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人数与GDP产值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探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大小,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吸收劳动力资源的趋势做出了判断,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消除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鼓励中小型服务企业的政策性建议,以求达到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缓解湖南省就业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如今,创意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据统计,目前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扩张。从国内的情况看,最近几年,创意产业迅速崛起,上海、深圳等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据了解,目前上海创意产业约占GDP的7.5%,增长率已达17%,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2005年,全国教育系统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270万人次,在全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毕(结)业的4793.18万人次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所承担的培训量达4687.05万人次,占培训总数的97.79%。  相似文献   

9.
南阳市为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示范城市。利用灰色关联原理对1990-1998年南阳示范区城镇化的分析表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业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批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据此通过成因预测和劳动平衡预测法、二重回归预测法的校验,得出南阳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37-41%,今后南阳城镇化的主 要对策是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进程;大力建设可持续镇,重点发展首位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完善城镇网络。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研究》2006,(5):10-10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5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6%;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2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从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全国就业工作进展平稳,主要表现在城镇新增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稳步增长。“但是。进入二、三季度,就业形势将趋向严峻,任务也更加繁重。”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负责人说。  相似文献   

11.
用“三个必须”规范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1995年至2002年每年2万家中国大中型制造业汇报给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这些企业的产值约占中国GDP的10%和就业量的7%,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结果显示,国营企业比重连年降低,由1995年的70.6%的高比例逐年降低至2002年的31%,私营企业由1995年的0%上升到2002年的5.6%。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1998年末,全国总人口 124 8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7 942万人,占30.4%;乡村人口 86868万人,占69.6%。但同期农业产值为24 587.68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47%。200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 12亿9千多万,人口布局无多大变化,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2.51。1;2000年城镇人均收入6180元,农村2253元,差距达2.798:1。[1]考虑到城市居民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在过去10年中,76%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和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此,本文旨在企业财务中小企业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在过去10年中,76%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和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此,本文旨在企业财务中小企业的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曾联合发文.拟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称:“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农民工将得到有效培训,多么令人振奋的规划啊!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从1979年至1989年的11年间,由于生产的发展和新的就业方针的实行,我国城镇新就业的劳动者达到8500万人,占现有城镇社会劳动者半数以上。待业率由1979年的5.4%降至1989年的2.6%,其中1984年至1988年连续5年保持在2%。在农村,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安置了约9000万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说,就业工作的成就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平等共享.促进残疾人就业”。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康社会的生活标准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分别拟定了全国、城市、农村3个小康生活标准。全国小康生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00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2基尔系数为0.30—0.35;贫困人口比重在5%以下;人均年收入为1400元;...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周天勇 《学习之友》2008,(12):39-39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