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给"中"给"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V 给”(动词 给 )中“给”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认为是介词 ,有的认为是动词 ,还有的认为“给”虽是介词 ,但“V 给”结合紧密 ,可看成一个整体 ,作用与一个动词相当 (有的甚至说“V 给”是一个词 )。由于上述分歧 ,各种语法书对“V 给 N1 N2 ”(“V 给”后带上两个名词性成分 )的分析也就不同 ,有的认为是双宾结构 ,有的认为不是。文章认为 ,“V 给”中的“给”是动词 ,“V 给 N1 N2 ”是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2.
"给"语法意义非常丰富,在不同句子结构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与之对应就有不同的词性,文章对"给"的三种词性:动词、介词、助词做了基本的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对词类同形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于“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汉语中,数词既可与量词组合,又可与名词组合。所以“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词类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人”的词性,确定“人”属于名词而不是量词。  相似文献   

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和“才”的使用频率很高,二者同属副词,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二者也存在差异。我们发现——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是造成句子意义不同的重要原因,我们从分析二者前后词语词性的不同,继而分析句子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关于“与…孰”和“…孰与…”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这是两种基本相同句式,但通过从词性、词义等不同方面分析,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6.
初一学生学习虚词时,对“在”“啊”“了”两词性辨别比较困难,因这几个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不同。但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一、“在”的词性辨别“在”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语法功能不同,可  相似文献   

7.
词的构成方式与词性都属词的形式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犹如考察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一样,必然要兼及对词性的考察。外语是形态构词,它的词性一目了然,而汉语除了少数带“×缀”的词属形态构词外,多为句法构词。这虽给词的构成方式的判定带来一定困难,出现了许多误判情况,如初一册《语文·词的构成》一文,将“化石”、“积木”、“披肩”归入支配式即为一例,但如果从词性角度去审察词的构成方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先看偏正式与词性的关系,下面是偏正式的各种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8.
“把茶端给我喝”和“把粥熬给他喝”两个句子表面形式看似一致,但前者句末的动词性词语不是强制出现,后者句末的动词性词语须强制出现。本文从形式上把这种把字句分化为两类,并对两类句子进行了语义句法分折,指出它们内部主要成分语义特征及句法性质上的不同是造成它们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这里说的“省文”与现代汉语中的“简称”不尽相同。名词性词组的省略,可以称之为“简称”。非名词性词组的省略可以称之为“略语”,它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不仅限于名词性词组的省略,一般多是结构不同的联合词组的凝缩。如”吐哺握发”省文为“吐握”,“金印紫绶”省文为“金紫”。 2、这种“省文”已经成为—个意义明确的凝固性结构,和原“文”一样通行使用。在书面语中恰当地使用这种词语,可使行文简洁,富有文采。古代汉语中的“省文”,按照结构的不同,可以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词性的界定是语言研究的基础。该研究以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两方面分别讨论了对于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中“X”词性的界定。研究表明,仅靠“X”的句法功能是不能判定词性的,要以语义为基础,分析“化”字和“X”的语义特征,再结合句法功能判定规则,是确定词性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数量最多、用途最广、作用最大的三个实词,绝人多数的句子都离不开它们。如“智慧”与“聪明”、“坚持”与“坚决”、“使用”与“用法”等三组,它们词义差不多,但词性却不相同。又如“精神、卫生,希望、打击,方便、清醒”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词性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辨别不清楚,就会出现词性误用的语病。本文着重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一些主要的语法特征上来谈谈怎样区别它们。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王道”的意义溯源之后,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王道”与古代汉语中的“王道”在意义、词性、语法的功能及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V给”格式中“给”的词性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智仁各见,难以统一。把“给”作为助词视之,理由显得更加充足一些。  相似文献   

14.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之一。“是……的”是“是”字句谓语部分的常见格式。当“的”位于句末时,或作结构助词,或作语气助词。在语法学习中,有不少学习者因为未能把握“是”字句句末“的”的不同词性,而不能正确分析“是”字句结构成分。文章分析归纳了“是”字句句末“的”的词性,并总结了一些分析方法,供语法学习者析句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永海 《高中生》2011,(5):12-12
多音字数量庞大,死记硬背不仅难度大,而且很难奏效。以下六个切入点可以帮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词性一般来说,同一个汉字,词性不同则读音各异。譬如“囤”,作动词时读“tún”,如“囤粮”“囤积”;  相似文献   

16.
“等”和“等等”是人们用错率较高的两个词。它们都经常用在别的词语后面,但是用法和词性都有一些不同。“等”可以担当四种词性: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  相似文献   

17.
一、把握词性,辨别用法。即根据某一虚词在不同词性下的用法差异来掌握虚词用法的方法。“以”与“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如何在句中区别呢?我的方法是: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多音字,在不同语境有不同意义、不同用法,这往往使学生望洋兴叹,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弃而不学。怎样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愉快、迅速记住繁杂的多音字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多音字有着一定的规律,教给学生会便于学生分辨与识记。一、词性分辨法有的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其词性与其读音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词性不同,读音便不同。对于这种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它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如“粘”,作动词,音zhān,如:粘贴、粘连;作形容词,音nián,如:粘液、发粘、粘性“;缝”,作动词,音féng,如:缝补、缝纫、缝衣服;作名词,音fè…  相似文献   

19.
徐蓉 《双语学习》2007,(11M):177-178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里有一组以“要”字为构词核心的词,常称为“要”类词。本文对动词“要”,助动词“要/不要”,连词“只要/要是”及与“要”字相关的名词,形容词等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并对不同词性的“要”的不同语义的译法进行了对比和归纳。从语义和翻译两个方面对“要”类词进行分析论述,讨论了语义语境,所接成分和词性差别对“要”的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前人对“给”的本体研究成果,指出“给”的义项,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性的“给”字分别能够出现的句式环境,以及在各环境中“给”字所表达的含义。“给”字的语用分析也很关键,尤其是可以以此为基础总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给”的各种句式为模版的“给”字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