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语境中的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和辩诉交易是当代刑事法中两种最主要的刑事合意解决纠纷机制。二者在契约性基础、节减司法资源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在价值取向及其制度效果方面却各有利弊。任何制度都是具体语境的产物,辩诉交易虽在英美广泛适用,但难以适应中国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刑事和解则应是中国刑事司法改革优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法社会学、法经济学和制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基本刑事政策和美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辩诉交易"制度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作为刑讯逼供的替代,应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刑事政策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是当代刑事法中两种最主要的刑事合意解决纠纷机制。二者具有诉讼效率的一致性,但也有参与主体、内容、适用范围等诸多不同之处。任何制度都是具体语境的产物,辩诉交易虽在英美广泛适用,但难以适应中国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刑事和解则应是目前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现下基本的刑事政策,自然地包含刑事立法政策的面向,刑法修正案即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立法政策一面之回应的具体表征。在对宽严相济之真意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发掘其在刑法修正案中存在的实然状态。不苟同于有学者认为的这一状态是趋"严"的现实、是对"宽"的背离,从本质上来揭示宽严相济是对刑法谦抑的实质的统一,是对严而不厉的思想的契合,是对刑罚圈的圈定机制的证成。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基于对犯罪的科学认识,是充分认识到刑法的功能,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政治理念的呼应,这三个方面都是与权利恢复制度相一致的。本文对弊大于利的前科制度提出合理性质疑,在宽严相济的语境下对引入权利恢复制度进行正当性、可行性和紧迫性的思考,并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我国具体适用权利恢复制度进行度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决定了犯罪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的必然。从人性出发治理犯罪的刑事政策,必须富于人性化的色彩。刑事和解所特有的人文情怀,契合了当代人性化刑事政策的价值诉求。但作为一种全新的舶来品,对刑事和解在我国的构建,应进行慎重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可能脱离语境。翻译应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据,以确定具体词汇在其语境下的意义。从语境的语言外知识方面看,语境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单位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存在形式。中国特殊的国情与政策语境,决定了中国大学仍是一种“单位”形态的组织。因此,将中国大学组织的研究置于“单位”概念营造的社会场域中,去考察其作为一种制度产物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 ,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 ,但在实践中 ,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 :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 ;重打击犯罪 ,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权思想严重 ;监督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穿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全过程,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仅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适用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在《刑法》条文中的具体体现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难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刑事司法政策存在偏差;二是媒体及舆论对刑事和解存在偏见;三是刑事和解存在执行难。为此,应从源头强化和解,加强协调配合,规范社区矫正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基本政策,对刑事法治的发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严打”政策相比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执行主体、对象和手段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发点是有效率、有效益地防止犯罪;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原则;得以实现的具体原则是比例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以人权保障为政策界限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表现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和刑事法的刑事政策化。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是一种在文明社会中应当被坚决抛弃与禁止的非法侦查手段.尽管我国《刑法》对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然而,刑讯逼供在立法中的不足之处也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对刑讯逼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完善刑讯逼供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刑讯逼供是一个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和严格执法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刑事诉讼法也严禁刑讯逼供,但在实践中,刑讯逼供在某些地方依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包括:封建专制主义刑事司法传统的影响尚未肃清;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严禁刑讯逼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权思想严重;监管机制的滞后与乏力。强调对刑讯逼供的防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严打”作为一项“非常刑事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存在是必要的。但须注意严打要合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在今天,“严打”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现象的泛滥一直被西方国家作为攻击我国人权状况的借口,归根结底,其根源就在于我国警方办案过程中对口供过度依赖。口供的独特功能使警方的依赖成为一种理所当然,但侦讯手段的落后却使这种依赖趋于畸形发展,而刑事诉讼较高的证明标准更加使这种畸形依赖成为警方的一种无可奈何。要想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就必须从源头根治刑讯逼供,这就需要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协同努力,共同促进我国法制状况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其内涵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尺度和评价尺度,其背景是大陆法系“实体真实论”的继承和改造,其精神已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条文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指出,刑事证明标准应坚持“客观真实论”,有三方面的理由:“客观真实论”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刑事证明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刑事证明追求实体正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客观真实论”与当前刑事诉讼改革模式并不矛盾。文章同时批驳了用“相对真实论”取代“客观真实论”的观点,指出“相对真实论”是英美国家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其认识论的缺陷决定了它看不到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辩证统一的一面,无法精确,不易于掌握,也难于达到提高效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大陆刑事庭审的语境中,法官(尤其是审判长)是掌握最多话语权的人。在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参与了法官对庭审的控制,话语权力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存在与法官分权的现象。文章通过对中国大陆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分权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其角色对庭审语境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的影响,探讨其角色定位的历史和体制的樊篱,揭示法庭口译员所客观面临的语言、法律和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刑事和解制度是一项新兴的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语境下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由于传统的刑事诉讼模式的限制,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面临着大量困难,需要解决刑事和解制度与其他相关司法原则的冲突,尤其是于刑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冲突。尽管存在困难,但由于刑事和解制度本身的独特价值,能够平衡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价值之间的矛盾,因此该制度构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政策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过分强调刑事政策的功利性目的 ,功利目标湮没了道德目标 ;一是片面地理解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的内容 ,只强调对犯罪人的人权保护 ,也就是只关注犯罪人处遇问题 ,忽视对犯罪被害人和社会一般公众的权利保护和道义安慰。文章讨论了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和功利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阐明全面完整地把握刑事政策的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