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把"潜水"的词根读成"[mi(U)]"、"[mei(U)]"、"[m(U)]"等,相关方言著作普遍认为"沕"是这一词根的本字.然而从古文献材料来看,"没"才是这一词根的本字."没"的初文为"(回又)",根据<说文解字>"(回又)……读若沫"推测,"没"在<广韵>之前存在有微部阴声韵三等去声明母一读,此音正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潜水"的词根的共同读音来源.本文还附带证明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氽"是用来书写"没"的俗字.  相似文献   

3.
"马路"一词古已有之,关于"马路"一词的词源,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马路"是外来词;二是认为"马路"就是"车道";三是认为"马路"就是"供马行走的道路"。这三种说法都存在无法回避的缺陷。在古代汉语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中,含有大量的"马×"或"马××"的词汇,其中的"马"都有"大"的意思。因此,"马路"中的"马"也应是"大"义,"马路"即"大路"。  相似文献   

4.
说“坑爹”     
<正>目前,"坑爹"一词已从方言进入网络,随着其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又有向日常生活渗透的趋势。而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稍有改变。一、来源"坑爹"原本是陕北方言中的方言词语,在方言中它的意思为"使祖先蒙羞"或者"坑害老子"之意。后来一个网络上名叫"cucn201"的中文配音团队在给日本的《搞笑漫画日和》这一动画剧作配音时,根据此漫画集搞笑搞怪的特点,创作了众多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而"坑爹"正是被他们从方言中发掘出来进入网络词语的。  相似文献   

5.
湖南湘乡方言形容词的程度表示法中,XA式状态形容词以及形容词重叠式中的BA巴A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XA式状态形容词中的"X",无论其词性如何,它都含有"很"的意思。BA巴A式中的"A"是单音节形容词,"B"是形容词或程度词,"巴"是中缀,BA巴A式表达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写了阳高方言中"去"和"往"两个词的读音、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复杂情况.通过对比它与普通话中"去"和"往"的读音及语法功能,并立足于阳高方言存有内部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归纳了"去"和"往"两个词在阳高方言中的读音及语法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7.
"无厘头"青春部落的流行语--浅析"无厘头"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厘头"一词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其语言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其二,原是广东顺德方言,是骂人话语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不行,很没用.自9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特别多的"流行"俚语,这些俚语迅速占据着青少年的语言载体,并日益形成一股风潮,这股风潮就被称为"无厘头"文化.  相似文献   

8.
"抬"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共同语中还是在内蒙古方言中,动词"抬"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笔者从语用语义的角度,着重探究了动词"抬"在汉语共同语中的使用情况,词汇意义及"括"在内蒙古方言中的特殊情况,从而概括出"抬"的泛义性、多样性、意义弱化、口语色彩浓重力图寻求内蒙古方言中的"抬"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及互相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词)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或词)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相似文献   

10.
在方言分区讨论中,深受注目的热点之一就是广西的"平话"问题,其焦点在于"平话"要不要"独立"?要不要"升级"?"平话"作为一种散布桂北桂南许多地方的方言,内部并不完全一致.有必要结合土话的情况来考虑这些"平话"的问题.在各个"平话"点的归属基本明晰的前提下,再来进一步研究南北"平话"是否应该整合为广西自治区内一个汉语方言区的问题,这样比较稳妥.桂南"平话"跟桂南粤语(白话)关系密切,彼此的语言特征同多异少,可以考虑归入桂南粤语作为有特色的一支.从汉语方言分区的总体格局出发,联系汉语七大方言区来考虑,"平话"的情况还不足以提升为与现存七大方言并列为汉语方言分区中第一层次的方言区.  相似文献   

11.
陈珺 《天中学刊》2007,22(4):97-99
"所以"在上古时期是两个词:"以"是表示工具的介词,"所"是助词。"所以"发展到可以表示原因的时候,"以"的介词功能日渐弱化,与后面成分的联系变得松弛,而与"所"意义日渐凝固为表"原因"的意思。当"所以"出现在后续句而主语省略时,"所以"的作用就更加虚化了。等到"所以"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前,它就正式成为连词了。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的话:这一期发表的四篇文章中,两篇属于桂北平话,两篇属于客家话。王莉宁《桂北方言帮、端母的次浊化现象》,抓住了桂北平话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特别是帮母读[m]的现象。不仅是桂北平话,桂北的其他方言也有这种情况,不过字数不多,不大引人注意。本文将帮、端二母的变异放在一起讨论,并且概括为"次浊化",这对研究汉语桂北诸方言与其他民族语言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1):38-39
"得"是西昌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得"有三种用法:助动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西昌方言中的"得"。  相似文献   

14.
王培培 《现代语文》2006,(12):79-81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它的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除了与相邻地区方言的共性之外,晋城方言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晋城方言中有一些较有特色的语气词,"昂"和"哇"就是其中两个,它们在晋城方言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用法复杂而又细腻,表达着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并且在表情达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来分析"昂"和"哇"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从结构上类推 有些成语往往是由两个意思大致相同的并列短语组成的,因此,可从一个短语中的某一个字类推出另一短语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字.如"循规蹈矩"就是由"循规"和"蹈矩"两个短语构成,其中"循"、"蹈"是"依照、遵守"一类意思的"同类字",所以,由"蹈"就能推出的是"循",而不是"寻",否则,"寻"和"蹈"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致,整个词语的意思就令人费解.有些成语是由一个词分开说的,如由"奢侈"一词生出"穷奢极侈"的成语,而"侈"不能写成"耻";由"奸猾"一词引出"老奸巨猾"的成语,而"猾"不能写成"滑".  相似文献   

16.
"闲愁"就是"离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相思,两处闲(原词作‘閑’)愁",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词中的两句话(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对这两句话,课本编者作了如下的注释:"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在一方  相似文献   

17.
南郊方言属于晋阳小片方言区,是太原话的典型代表之一。该词汇系统较好地保留了古语词的词形或词义,在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南郊地区独有的词汇,还吸收了相邻方言与外来词的成分。南郊方言的单纯词有单音单纯词和复音单纯词两种,合成词有复合、派生及重叠三种构词方式。其中的叠音词、分音词和"圪"头、"日"头等派生词最具特色,"儿"尾词的数量也比周边方言区多。通过对方言词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构成情况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南郊方言比普通话的构词法更为生动丰富。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关养牲畜之所"义语义场中的上位词"牢"、"栏"、"圈"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格局,基本上是以长江为界,江北多用"圈",江南多用"栏","牢"则留存在闽方言中.共时分布基本反映了这三个词的历史层次,"牢"反映了上古的词汇现象,"栏"、"圈"反映了中古和近代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9.
无锡方言是吴方言的一种,它有着吴方言的共同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身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本文对无锡方言"老小"一词进行研究,"老小"在语音、词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在字形上几乎没有变化。文章对各方言中的"老小"这个方言词和方言中"孩子"的说法进行比较,发现"老小"存在于不同的方言区里,并且就吴语方言区内,关于"孩子"的说法是不同的。"老小"这个词的发展也印证了无锡方言受到普通话等方面的冲击,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20.
"自己"一词是20世纪末语言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简单反身代词的"自己"有其独特的历史来源和使用功能。而在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怀远方言中,"自己"一词却拥有超越反身代词的使用功能,即作为谓词,意义相当于汉语普通话中的"不客套、随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