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钦鸿 《出版史料》2009,(1):69-74
一、《范泉晚年书简》编后记 范泉先生是以一个卓越的文学编辑家闻名于世的。尽管他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都无法与他从事文学编辑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他一生主编过文学期刊、报纸副刊、文学丛书和套书十馀种,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的《文艺春秋》和80~90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钦鸿 《出版史料》2012,(3):59-67
1958年,是现代文学编辑家范泉先生生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秋天,他在反右整风补课中被错划为右派,先后被撤销上海出版印刷学校分校副校长职务和预备党员资格,随即贬谪到遥远而又荒凉的青海工作。从此,他离开了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上海,离开了他所酷爱并为之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的文学编辑事业,开始他新的艰难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3.
范泉先生的一生,是与文学编辑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岁起就踏上编辑岗位,直到患病去世的60余年间,除了被剥夺正常工作权利的22年外,他从没有离开过自己酷爱的编辑事业。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有目共睹的业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校《光华附中半月刊》是范泉漫长的编辑生涯的起点。这本每期约10万字篇幅的刊物,为还是高中学生的他学习编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主编邢鹏举的放手之下,他从刊物的组稿设计、编辑处理、排版画样,到跑印刷厂校对或改版等各道程序,都进行了大胆的实践,逐步掌握了编辑的要…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料》2010,(2):51-51
范泉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编辑之一,在文化、学术界有许多朋友,包括作家、翻译家、戏剧家、音乐家、书画家、新闻出版家、表演艺术家,以及学者专家等。因此,晚年的范泉有条件亲自约稿,主编《文化老人话人生》一书。  相似文献   

5.
范泉先生不幸于2000年1月在上海逝世。我和范泉相见恨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平反回沪后才见面。这时,他已年逾花甲,我也退居二线了。其实,我早就  相似文献   

6.
我今年春天起不断生病住医院,与外地朋友几乎完全中断了联系,因此好几个月都没有给老友范泉通信了,但我躺在病床上总是时时思念着他,担心他的病情,默默地遥祝他早日康复。今年9月末突然收到钦鸿先生寄来《范泉先生纪念文集》的约稿信,简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12日,早晨八时许,我与著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范泉(徐炜)教授的夫人吴峤同志通电话,询问范泉老师这几天病情如何?吴峤同志以十分沉痛的语气告诉我:“范泉今天凌晨一时五十一分逝世了。”放下话筒,我不禁陷入了无尽的哀思中,往事一幕幕如在眼前。 六、七十年代,我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认识了范泉先生的侄子徐宗琏同志。范泉先生粉碎“四人帮”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苦难的炼狱生活,安排到  相似文献   

8.
钦鸿 《出版史料》2003,(2):87-91
范泉先生病逝已经一年了,我一直很怀念他。这些日子以来,朋友们也都商议着要为他做一些事情,可是似乎并不顺利。这使我想到,他的一生本来就是十分坎坷曲折  相似文献   

9.
怀念范泉     
范泉生前虽然历经坎坷,遭遇无数次的磨难,但他献身祖国文学与文化事业的志向与决心没有丝毫的改变,越到晚年,他的这种志向与决心越加坚定。范泉以他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文学与文化园地里辛勤耕耘的业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回忆起来,我与范泉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当代编辑出版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辑家、出版家,范泉是其中之一。 早在1933年,当范泉还在上海光华附中读书时,他就参与编辑校刊《光华附中》半月刊。  相似文献   

11.
与我同龄的范泉兄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很想将记忆中的范泉和我与他的交往,用文字记下来,但因为年老体衰,记忆力日益衰退,一直拖到今天才动笔。他是我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鼓舞     
重新发现范泉先生(1916~2000年),是这世纪之交海峡两岸文学界十分重大的收获,也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早在艰苦的抗日战争的晚期,年轻的范泉就在孤岛上海苦心收集了有关台湾文艺的日文资料,一面在敌伪的虎视下对侵略者进  相似文献   

13.
钦鸿  吴建 《出版史料》2012,(1):111-117
著名文史专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季镇淮1997年因病逝世以后,范泉非常悲痛,特地撰写了一篇纪念他的长文《季镇淮与(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先是分节发表在上海《文汇报》和《书窗》、山西《太原日报》副刊、香港《香港文学》等一些报刊,后来收入了北京大学出版的《季镇淮先生纪念集》。  相似文献   

14.
谢泉铭先生是我尊敬的文学编辑,从1970年至2000年,期间有三十年的交往。虽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他指点过我、搀扶过我,是我的引路人。他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每当上海的阳春三月,白玉兰盛开的时候,我总会思念老谢,他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5.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了专门针对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面向具有国家性质的文学评奖,文学编辑的"艺术真实观"在作品的刊发和出版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前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题材上都体现了文学编辑对于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要求,在主题上反映了他们坚守的人民立场和当代省思.文学编辑的眼光、魄力和韧性促成了作品的出版问世,他们的精心打磨帮助作品获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17.
徐鲁 《编辑之友》1995,(3):36-38
作为编辑家的徐迟徐鲁【武汉】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  相似文献   

18.
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音乐评论、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传记等体裁.这些作品已编辑成《徐迟文集》12卷,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9.
赵玉君 《新闻传播》2013,(2):212-213
新形势下,文学编辑为适应时代需要,应朝着创新性方向发展。文学编辑的创新点应从准确和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以及集思广益方面入手,同时也应注重提高文学编辑自身的素质。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编辑的创新点,以期实现文学编辑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薄名人爱新人——试论秦兆阳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著名的编辑家秦兆阳先生重视新人作品,培养和力推文学新人的编辑实践,指出秦兆阳先生重视新人新作的原因是为了实现其编辑主张和办刊宗旨。探讨了秦兆阳先生的办刊编辑思想是以一定的文学主张为宗旨,以优秀的作品为支撑,形成了文学主张、文学编辑、文学作品和谐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