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剑锋 《传媒》2019,(8):56-59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媒体融合在政策、技术等的推动下一直处于创新和发展之中,特别是近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力度、广度、深度都在不断加大。本文从媒体融合模式、手段、范围、体制机制、技术前景、国际趋势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创新实践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5G技术的发展与5G时代的推进为媒体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转变4G时代的发展状态并有效引领行业发展成为当前媒体行业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5G时代下媒体融合发展进行探讨,对5G技术推动媒体融合的应用优势、5G环境下媒体融合的发展机遇发展方向、探索路径以及未来趋势等内容加以分析,从而为促进我国媒体行业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市级媒体子公司是媒体融合研究的重要一环,但是先前的相关研究却对此关注较少。探究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融合实践难题,可以推动我国各级媒体融合进程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实践背景下位置、资本和惯习是理解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媒体场域的关键点,在媒体场域中地市级媒体子公司位置边缘和流动、资本缺乏和兑换、惯习牵制和突破,呈现出内外部竞争与合作的两条主线。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内部场域尽管在品牌效应和信息共享方面进行一定合作,但是内部竞争带来包括内部渠道流失、资源竞争、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和管理僵化等问题;外部场域中地市级媒体子公司与省级县级媒体争夺渠道和广告盈利,同时也面向外部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和业务合作。整体而言,地市级媒体子公司的媒体融合进展呈现出偏向内部竞争和外部合作的趋势,这两条主线突显了地市级媒体子公司场域博弈不断流动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问题的探讨具有阶段性。在当前媒体发展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主要解决产业融合问题、技术融合问题。在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成熟以后,制度融合、组织融合等将会进一步推进,从而实现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7)
广告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门类,广告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而制度、资本、市场、技术和受众是广告产业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发展广告学的框架对影响广告产业发展要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广告产业分析框架、受众与广告产业发展的关系、广告产业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指出我国广告产业将沿着业态、时间和空间维度,呈现出融合、集聚、产业转移的趋势,并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强,社交媒体须紧跟国际化发展趋势,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抖音海外版Tik T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积极探索国际化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以本体为依托、资本为杠杆、熟练运用算法技术及融合文化元素等路径,取得阶段性成功。同时,Tik Tok因割裂了一般性与特殊性发展理念、应对技术与资本运作风险的能力不足、过度宣传快餐文化等,导致可持续发展进入瓶颈期。我国社交媒体应以此为鉴,从宏观的发展战略、运营管理计划,到微观的技术使用、文化融合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LBS等新技术集群的形成,媒体向智能媒体发展,媒体融合从判断上不再限于过去以人为主的经验式决策方法,从关系上也不再限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上的融合,而是在技术的广泛赋能下,向无界的、多元立体的融合关系发展,向“连续统一体”的融合状态发展,将媒体融合推向新的阶段。并在此过程中去探索如何将智能媒体的理解力、决策力与创造力同传统媒体的深入思考力、谨慎判断力、发掘经典力配合起来,以受众为聚焦点,寻找“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智能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优路径,达到媒体融合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近期,传统媒体纷纷推出登陆新三板的举措,资本融合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不仅是业界共识,更是共同的行动路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资本运作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也反映了媒体面对新的竞争压力,开始主动以资本融合为抓手,加快发展壮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媒介产业具有天然的双重属性,这意味着媒体要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技术打破了旧时的传播格局,文化产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传播技术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双性互动”论入手,认为在媒介深度融合时代,媒介产业将会呈现出资本与经营多元化、发展集群化、服务多样化以及媒介产业与技术的融合深度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郑维东 《视听界》2010,(4):22-24
三网融合之趋势最近从政策层面再次得到确认并规划了方向和时间表,引发相关各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资本、技术、模式、方案等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三网整合只能算是媒介融合的推手,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技术呈现;媒介融合不只包含网络融合,还涉及终端融合、组织融合、政策融合、媒介形态融合等多个方面。其中媒体融合的最高阶段被认为是媒体形态的融合。本文尝试以互联网如何影响传统电视发展与转型为视角,讨论三网融合驱动下中国电视市场嬗变之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17年媒介融合呈现的整体特点是以技术为导向的立体化融合模式凸显,内容融合层面,"国家队"闪亮登场,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出现;业务融合层面,中央厨房成为潮流和趋势,人工智能成为技术融合标配,"传媒+延伸产业"的跨界融合模式成为大势所趋,跨界融合和整合融合成为资本融合主流.未来媒介融合需要从战略、着力点、侧重点和路径选择等方面革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刘芙蓉  王昊 《今传媒》2012,(7):64-65
在技术进步、受众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近年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媒介融合己成为当前传媒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广播的媒介融合在实践上明显滞后,理论层面的研究尤其显得薄弱。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探索与个案的梳理,试图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我国广播媒体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发展策略。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广播媒体需要在内容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创新和调整。  相似文献   

13.
李军 《新闻窗》2014,(2):21-21
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媒体界的必然发展方向,我国部分媒体已经出现了媒介融合的趋势,部分媒介通过并购、整合、重组已然完成了多元化的新闻融合。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广播、报纸、电视必然与网络媒体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了冲击。当前,媒体融合是一种趋势,其是战略任务也是技术问题,传统媒体只有转型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其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注重内容建设,加强其他方面的互动融合,如内容、技术、理念、运营、体制等,形成有效融合的现代传播体系。本文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战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成为全媒体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与趋势,并推动我国媒体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下,我国许多媒体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往往将文字、声音、视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行业期刊逐渐陷入了受众减少、影响力下降、盈利模式遭受重创等困境.该类期刊融媒体进展缓慢,与刊社对媒体深度融合的认识不到位、对融媒体发展路径缺乏有效探索、无可复制模式参考等原因分不开.文章通过对10家林业期刊的随机问卷调查,结合自身办刊实践,提出构建以特色内容、合适技术、优秀团队和畅通机制为架构的行业期刊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晓琦 《新闻传播》2023,(12):37-39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5G时代,而5G技术也正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运行和发展。笔者在此站在5G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将我国媒体行业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并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以期为同类研究和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旨在提升媒体融合发展效益,最终为我国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三网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改革,三网融合在我国发展越来越快,融合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成熟。电视媒体只有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利用现代三网融合,适应新规则,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走向新生。本文探讨了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提高竞争力的主要策略,包括发挥固有优势、注重电视媒体的经营策划和节目策划等。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融合是我国媒体事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主要方向,通过对媒体形式的融合创新,构建一个高科技、高水平的媒体技术平台,整合新闻资源,对全媒体融合平台设计规划进行分析,探究合理的路径与手段,有利于推动我国全媒体融合技术平台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宇 《新闻传播》2023,(18):71-73
在5G时代背景下,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自身属性与融合发展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基于自身优势的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进行全面探究,基于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同类研究和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旨在为我国媒体行业在5G时代下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