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导演是靠自己的电影作品来标识身份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最终是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一个导演群体最本质的界定,应该立足于其影片在审美形态上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论文通过第六代电影中人物视点的迁移、影像修辞的变化与迥异于前代导演的场景呈现等方面的审美实践来论证国内影坛第六代独特的审美观,并进一步阐述了第六代...  相似文献   

2.
周立萌 《视听》2018,(11):79-80
本文通过对费穆导演的电影作品与理论研究进行剖析,试图总结出其在中国影像本体现代性探索上得到的宝贵经验与遗产。费穆是中国最早强调电影与戏剧分离的导演之一,先锋性的旁白与独创性的"空气说"都使其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费穆的电影美学进行探究,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任珂  赵程远 《今传媒》2023,(10):73-76
过去,少数民族电影大多被置于“他者”视野的诠释中,在特有文化景观与过度外化的形式下被表征为一种虚幻的现实。21世纪以来,一批具有自省意识及人类学视野的本土新势力导演组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藏族题材电影创作景观”,完成了对藏地空间和藏地文化的真实还原。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导演借助视觉图景延伸文化意蕴,以时代为基底塑造身份标识,在主客观的双重意识下越过民族、地域的价值鸿沟,实现了影像与符号表意之间的有效协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传播领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作品的多样化发展,旨在为藏族题材电影的跨域性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臧笑楠 《传媒》2021,(7):50-52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迎来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向.以《少年的你》《狗十三》等影片为代表,这些作品一改早前青春片怀旧、浮夸的风格,聚焦社会、校园、家庭中的复杂问题,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国产青春电影向现实主义靠拢,实现了创作上的革新,其精神内核也更为丰富多元.具体表现为多元化的取材向度、纪实性的影像呈现、艺术性的虚构处理、深刻性的精神剖解、价值观的正向构建.  相似文献   

6.
武恒 《东南传播》2018,(7):26-28
2017年,一部黑白电影以较高的姿态赢得观众的大加赞许,并被称为台湾电影的新生力量,这就是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电影《大佛普拉斯》.这部电影除去对现实主题的关注,更多的是呈现方式的创新;其中贯穿全片的导演旁白、黑白影像、窥视视角等表现手法以介入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了观众的观影幻觉,从而形成一种置于电影之外的观影体验.  相似文献   

7.
<正>谈及当代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是无法回避的。他执导的作品,在中国影坛开创性地把影像风格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他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将镜头对准传统文化,挖掘带有中国印记的电影符号。称其传奇也好,神话也罢,张艺谋凭借着自身在影像上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在影像风格的塑造上,色彩是张艺谋一次次颠覆观众观影经验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总是倾向于使用某一种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并用颜色来控制画面的信息传递,传达影片的主题指  相似文献   

8.
麦茨结合精神分析学与符号学,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移置”与“凝缩”概念按照拉康的理念“投射”到修辞学所言的“隐喻”“换喻”的对立结构上,从而论证隐喻之于电影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直接影响到了导演钟孟宏的多部创作。钟孟宏在作品中按意识逻辑比对物质世界中相关要素,创造符合物质现实的影像外形,寻求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其新作《瀑布》将意指设置于类梦化编码、符号性隐喻以及视觉化表征三方面,建构起一部含混多义的台湾地区现实影像。  相似文献   

9.
努里·比格·锡兰近年在影坛上的表现十分耀眼,已经成为土耳其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包裹着浓浓的诗意,在他游弋的影像语境中总是能发现属于他的独特的诗意气质。然而恰恰是为了诗性的表达,游离断裂的呈像成为他的叙事习惯,从而传递出情结性的叙事意味。从叙事背景、时序和结构三个层面进行解读,试图将锡兰电影的叙事机制缓缓揭开。  相似文献   

10.
徐倩雯 《视听》2023,(10):22-25
江南电影将独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江南影像空间与江南文人电影叙事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学。江南电影在电影空间叙事策略上继承了早期江南电影横向运动长镜头的段落处理方式;从传统诗学中汲取了叙事技巧,对赋比兴手法进行影像空间化的转换表达,擅长将江南地域符号物象升华为意象,完成更深层次的隐喻叙事;格外注重声音景观的营造,运用江南地缘符码的声音元素和虚实结合的声画结合方式,拓展电影空间的叙事效果。江南电影由此逐步在中国地域电影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旭明  沈懿哲 《声屏世界》2022,(2):28-30,52
文章通过对19部代表影片的内容分析,发现国产生态灾难电影具有环境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具体表现是: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灾难议题经由导演和制片方的预先设置,通过影像符号的艺术形象呈现,形成电影内部舆论,进而触发电影外部的观众舆论.坚持生态中心主义,规避人类中心主义,是引导电影内部舆论和外部观众舆论良性互动的重要理...  相似文献   

12.
导演李安擅长表现东西方化冲突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化和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变化。李安的作品,总是带着中国传统化温尔雅的气质,虽然中庸却很现实,其表现手法也同样质朴自然,继承了中国电影生活味道浓厚的传统,形成既富东方格调,又有强烈电影感的风格。《卧虎藏龙》代表着李安电影的“中国化品格”初步形成。这部影片几乎可以称之为真正“允允武”的艺武侠电影,李安在这个“学性”的武侠故事里,体现的是对武侠世界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狭义的福建电影是指由福建籍影人或影企主创的电影,广义的福建电影是指具有福建元素的电影。影片《百年情书》作为一部广义上的福建电影,本文运用地方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影片的地方性呈现实践:一是运用现实物理空间与影像历史空间的交汇激发观众进行地方性二次建构;二是在表演中故事演进与性格塑造共同完成地方性的核心建构。通过虚实场景的交叠与人物的交响,凸显地方性,促成影片对独一无二地方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以坐落于台北市中正区的宝藏岩历史聚落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两部取景于此的台湾电影——《杀人计划》和《面引子》进行文本分析,重点考察都市空间的影像生产是如何从诗意地呈现消失的地景转向为以怀旧为主题的文化消费。透过都市地景与电影美学之间的二元互动,电影语言呈现了一个变迁中的台北都市空间形态。这一诗学表征结构亦构成了理解都市空间的认知方式:既强有力地介入社区改造的社会议题之中,同时观照台湾历史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5.
媒介是快感的供给方,电影是映照现实环境与制造幻象憧憬的镜像媒介。研究发现,在电影的圈际共识中,基于娱乐性质的电影内容消费往往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个体沉溺于浅层的视觉快感满足,会带来诸多的负性效果。如灵韵的消逝、审美情趣的下降、难以脱离影像牢笼的桎梏、麻醉自我的现实逃避、价值认知失序等问题。资本狂暴与高度娱乐化的契合隐性地在形塑着个体的价值认知与判断,而对于有助于引导社会风气的价值性电影往往湮没于大众文化的快感消费中。业界的常态重视营销传播策略似乎比电影的价值品质诉求更为重要。而这种悖论的存在不断地在消解华莱坞图式概念内涵,阻碍着华莱坞共同体的想象性空间的进程。平衡视觉快感愉悦满足与电影艺术价值创造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构筑生态循环模式的电影圈在当下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17.
姜滨 《东南传播》2014,(2):109-112
中岛贞夫是日本著名的黑道电影、任侠电影导演,他也是东映最后一代契约制导演之一,在他的电影中,突出表现的不仅仅是时代性的人间悲喜,还暴露了日本当代文化积垢所带来的意识危机。而且,因其在作品中融入的个性鲜明的情感认知和社会价值观,也形成了与同时代电影导演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导演风格。  相似文献   

18.
跨界导演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是在所难免的,毕竟每个人跨界来执导电影的专业水平是不一样的,甚至都很难往专业上靠拢。无论是业内也好,还是业外也罢,跨界导演本身急需提高自身素质。电影是一门创意的产业,需要鼓励那些有想法的人。除了想法之外,有时还得需要点豁出去的勇气。业内业外,立足自身,注重个人观念的表达,势必对国产电影格局与未来电影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个人英雄主义与政治集体主义;宗教道德与仁爱思想;"拯救世界"的正义性与抗击侵略者的民族性,这些二元范畴成为中美战争电影各自的身份标识。国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矛盾、革命与人性冲突一直是中国电影创作与意识形态的角力场。从价值观的传播价值来看,"后革命"时期的中国战争电影需要新的叙事策略,以引导中国观众对神圣革命、集体主义等观念进行新一轮理解和接受。美国战争电影将宗教、政治和道德一体化,其叙事特点和文化传播策略与我国同类型电影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时期新生代导演的逐步崛起,其创作的大量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仍然在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的表述和探索。由于时代背景的演进,社会经济环境和电影生存环境的改变都促使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充满"新"意,或许这就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因此,厘清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端、背景以及影响,归纳其创新特征,无论从电影理论还是电影史的层面上说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