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飞鲸 《东南传播》2010,(9):107-108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语言成为一大语言现象。每年都会产生一批网络流行词、流行语。考察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叠音词,比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本文试以这三个词为例,从语音、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语言的流行已蔚然成风,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储备,增强了汉字的表达功效。网络流行语"尬舞"产生于偶然的谐音,但却促动了"尬"类词的不断衍生。这种衍生反过来又促使"尬"义的变异。文章从"尬舞"的起源入手,考察了"尬"的语义变化及用法扩展,分析了"尬"类词的形式和语义的搭配变化,阐释了"尬"类词的产生机制及传播特征。"尬"类词的出现及演变集中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是汉语网络语言词汇泛化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且极具广泛使用性的语言,其丰富多变的语义能够给人带来新奇有趣的审美体验。"集美"是《青年文摘》评选的2020年网络流行语之一,文章从"集美"的起源和语义分析、句法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角度探究其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符号,又能够往其他领域扩展,典型的表现便是被市场所收编.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网络词汇的语义生成是词内理据与词外理据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兴网络词语"雷"字也不例外。从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两个层面来探讨"雷"字的语义生成模式,不仅能够对"雷"字新的语义作出更科学、更本质的诠释,而且也能够给网络词汇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大量的流行俗语,这些俗语大都源于热门事件,其语义理据多是内外一致性,其结构理据大都是对原来语模的沿用或改用。流行俗语的语义和结构会在模因机制的表达和传输阶段发生变化,传播节点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越大,传播速度越快,传播平台转变越大,其理据变化也就越大。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俗语规范应该针对不同平台、不同传播节点、不同传播频率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10):2-5
本文分析了广告话语中"写意"式的三音节颜色词的符号意义及其传播价值,并从心理层面揭示其流行的原因。本文认为:这些写意颜色词实现了符号意义的增值,即:联想性的丰富、人文性的强化和情感性的凸显;其传播价值在于增强语效,增加认同感,激发语言的沟通力;三音节颜色词的广泛传播有其深层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根据流行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书面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和口头流行语。书面流行语主要流行于主流媒体,具有庄重、简明、严谨、规范的语体特点;网络流行语盛行于网络,具有非规范性和新颖性等语体特点。除此之外,两者的区别还在于书面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事件和现象本身,其形式和意义都很稳定;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一种情绪,其语义和形式都会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9.
吴亮 《新闻爱好者》2011,(22):112-113
消费过程中,语言符号借助形体摹状、语音相似、语义变化等方式,形成新的符号,并且在大众传媒推波助澜的作用下迅速转化成为全民消费符号。这一转化过程凸显了符号的任意性,体现了语言形态的建构性、复杂性,反映了消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媒介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吴亮 《新闻爱好者》2011,(11):112-113
消费过程中,语言符号借助形体摹状、语音相似、语义变化等方式,形成新的符号,并且在大众传媒推波助澜的作用下迅速转化成为全民消费符号。这一转化过程凸显了符号的任意性,体现了语言形态的建构性、复杂性,反映了消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媒介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杜甫很忙""元芳,你怎么看?"成为2012年度网络流行语中的佼佼者。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对此类流行语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发现了该类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有其自身的特征,如浓厚的消解权威的色彩,其符号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微博用户,该类流行语具有稳定的符号意义等。在这里有必要对"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做一个说明,从字面意思来看,"非新闻性"是指这一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以及流行不依托于某一新闻事件,或者说不直接来源于某一新闻事件,"杜甫很忙""包拯很黑"以及"元  相似文献   

13.
鲁佑文  李德 《现代传播》2023,(12):152-160
基于社交媒体语料素材,归纳总结网络谐音的分类与特征,认为谐音于社交媒体中的涌现和变异是汉语内部、民族心理、文化传播、技术更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交网络语境下传统汉字符号的语言变异,具有多元化、戏谑化、隐喻性和浅表化等特征。社交媒体谐音的形成机制可从其自身形成的内在机制即语言机制和外在机制即传播机制两个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前者遵从语言内部结构因素、以拼音输入为主的工具条件、求异心理与趋同心理及经济原则与礼貌原则;后者表明社交谐音的传播可分解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社交谐音遵循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丰富汉语言文化,化解社会焦虑,促进社会交流与合作;也带来语言失范、交流困境甚至社会撕裂等问题,应合理地扩大其正偏离并规避其负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流行的"XX门"类词语,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语义特点,都受到了外来语的影响,融入汉语后,"XX门"类词语出现词群化趋势,尤其是在新闻报道中大量流行,这与"XX门"类词语的知晓度、易读性以及符号时尚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林思维 《报刊之友》2013,(9):140-141
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这个时代作为公民的网民的社会心态。本文将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席丝”一词为例,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网络语言的符号建构,并简要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赵艺玲 《视听》2016,(6):144-145
网络流行语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语言话语体系。从最初的娱乐恶搞到时下对公共事件的暗讽和批判,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无不是一个流行替代另一个流行。作为一种草根叙事艺术,它明显带有娱乐性、调侃性、批判性以及狂欢性。本文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分类和生产方式,探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性收编。  相似文献   

18.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以“囧”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囧",本是一个生僻的汉字,为何网民对它推崇备至,喜爱有加?甚至成为了标榜个性的90后以及开展网络营销的商家竞相追捧的对象?语言文字作为最大的象征符号系统的这一特征,为以"囧"流行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引入了符号学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从索绪尔和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出发,对"囧"流行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解读,并对网络流行语等网络文化所产生的争论进行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19.
何慧媛 《新闻战线》2022,(12):11-14
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多以简洁文字、谐音符号等形式表达,容易唤起受众的情绪共鸣,因而被广泛传播。新闻媒体学习借鉴网络流行语创新内容生产,能较好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主流媒体一方面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创新性运用网络流行语,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滥用网言网语,多措并举、合力共创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报纸新闻中,"谐音"词中的运用,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文采或趣味性,这让新闻报道增色不少,但在电视新闻中,运用"谐音"词却并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给电视新闻带来负面影响. 一、使用"谐音"词,可能让观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