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维 《新闻前哨》2023,(3):58-60
本文以《健康报》2016年—2021年度“十大新闻”共计60篇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对主题呈现、新闻图式、高频词、行文风格、修辞手法、句式使用等进行分析,发现卫生行业媒体通过“述”+“评”式的年度新闻,全面、形象、精准地阐释了“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2.
崔雯王亚玲 《视听》2018,(11):162-163
国家形象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西方国家误读。如何扭转局势?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中的新闻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及话语解读,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和形象塑造的内容层面展开,探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发现:媒介的对外传播始终强调互利共赢,注重表现中国风格、呈现大国形象、传递大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虽为十八大报告中新提出的治国理念,但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念与行动已早在进行之中。向世界传递"美丽中国"国家形象,刻不容缓。本文以"美丽中国"理念的明确提出为契机,解读"美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传播现状,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闫欢  王琳琳 《新闻界》2012,(15):3-7
本文选取美国《美南新闻》为个案,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将《美南新闻》两年对应月份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总体,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与数据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来源、报道篇幅、报道主题以及报道倾向等指标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对比,对《美南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大陆、美国两地不同的编辑理念导致所塑造的国家形象的差异性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郝亚琳 《传媒》2012,(3):70-71
面对国际舆论"西强东弱"的形势,面对国际上不时出现的抹黑中国的各种言论,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必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因为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该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7):58-64
本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的"一带一路"形象,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建构的背后存在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与美国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象是一国重要的战略资产,随着非洲在与中国外交中的权重和地位不断上升,研究中国在非洲形象的塑造与改善,对中国对非外交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南非为例,采用主题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在南非网络上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公共关系理论,为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改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慧 《中国广播》2016,(2):68-7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微时代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媒体创新广播媒体新闻报道模式,精心策划、组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报道,"做有思想的新闻,做有温度的新闻",强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责任至上"的媒体形象,传递正能量,恪守国家电台的责任和品格,彰显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影视作品中"国家形象"的生成与塑造变得日趋复杂,如何能够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又能从容地迎接来自西方"凝视"的目光去讲好中国的故事成为了影视创作者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本文将对我国影视创作中"国家形象"的生成与塑造所面临的困境和现状进行分析,并立足于实际,提出形象建构的路径和策略,试图回答为何建构、怎样建构我国的"国家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1.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传播对一个国家塑造其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国际新闻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影响,从日常新闻和突发新闻两方面展现了目前新闻播报的现状,并以中国时政新闻传播为例,分析在目前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方面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举玺  高上 《传媒》2023,(2):65-68
媒体是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支点。本文基于对俄传播的必要性和意义,观察俄文杂志《中国》在俄罗斯社交媒体平台VK上开设的账号“中国”,分析其塑造中国形象的优势,从主题倾向、信息发布形式、受众反馈等方面研究其对俄传播现状以及对中国形象呈现特点,考察其对俄传播中国形象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杨波 《东南传播》2018,(4):56-58
研究依托新闻框架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消息来源、主题建构、内容结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多层次地比较美联社和新华社围绕拉斯维加斯枪击事件各自形成的报道框架,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萱 《新闻爱好者》2012,(23):43-44
本文在媒介文本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当代时政期刊"主题内容"变迁,特别是"主题内容"中最显著的符号标志——"标题"内容变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社会性演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新闻制作框架理论中"意识形态"、"新闻价值"和"媒介意向性"三个层面的针对性剖析,揭示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变化特征的社会性动因。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旅游局推出"非常新加坡"旅游主题,塑造了"多种族文化融合"、"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国家认同。对于任何一个只生活在一时一地的新加坡人而言,要认识他的国家民族全体,必须依靠想象来完成。旅游宣传文本的符号机制概括出来的现成答案,为这种想象提供了参考。正是由于这种参考作用,使得原本市场驱动的旅游机制还具有政治的功能,可能吸纳形形色色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组合,或是被这些力量吸收,借以塑造新加坡社会的民族认同。本文将着眼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观察和解读旅游文本中的"两个融合",重新展开"意义"背后被藏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新闻来源、报道议题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环球时报》"关注中国"栏目,如何选择和建构境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关注中国"通过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呈现的图景是西方主流媒体中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体现了支持国家利益和既有政治立场的编辑政策,在解读国际舆论上,对西方涉华报道虽有所遮蔽和凸显,但是作为一份国际新闻报,也显示了其力图听取多种声音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福建担负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任。新加坡是东盟中的重要国家,与福建有着长期的经贸联系,而在海外媒体上塑造良好形象,有助于双方经贸文化交流。本研究基于NOW语料库,采用主题模型的研究方法,对新加坡主流英文媒体(以《海峡时报》为例)上关于福建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福建在新加坡媒体上的形象构建情况。在新发展环境下,福建省的政府部门、传播机构、学术组织等应相互协作,明确福建形象的内涵与特点,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为做好对外传播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静 《新闻世界》2009,(7):51-51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是一个优秀的新闻文本。该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视力、体态、语言和声音等方面。细节“说话”可以赋予新闻生动性和形象感,塑造独特的人物,体现记者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张渤  陈燕 《编辑之友》2017,(7):99-103
新加坡推行的“发展新闻”制度与西方媒体奉行的新闻自由理念截然不同.在电视传播领域,新加坡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虽无需政府审查,却需透过媒介文本,框定并不断确认其社会功能定位,进而生产出有利于国家安定发展的信息认知模型.文章在归纳“发展新闻”理论渊源与新加坡实践特点的基础上,呈现新加坡华语电视在这一制度架构下的传播处境,并对华语电视频道《晚间新闻》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文本层面印证该制度在新闻生产环节的实践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