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我们先观察下列两组例句:■上面两组例句的第1句是原句,第2句是改变后的句子,所表达的语义与原句相同,句子仍然成立。这说明“非……不可”与“不……不行”是同义结构。“非……不可”是人们公认的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不……不行”还很少有人把它列为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我们把“非……不可”与“不……不行”看成是语义基本相同的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但它们在语义、语法、语  相似文献   

2.
试论“所……者”式中“者”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这一结构形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所……者”式。对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的作用,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虽有少数几家谈到它,但也只限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指出“者”字“具有称代作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者’字指代行为的对象,‘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辑的《古代汉语读本》认为:“如果‘所’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可以用一个指示代词‘者’字代替,这时,‘所’字也只起指示作用。”尽管各家对为什么要加“者”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论语)八则》中都有“不亦……乎”的句式。对此,同册教参第44页“重点难点集释”的说明是:“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因为是习惯用法.就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必单独理解其中的‘亦’究竟是相当于连词.还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不亦惑乎’应当译为‘不是很糊涂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是”和“是……的”,用法比较复杂,各家说法尚不统一,这里只就你提出的五个例句,在新修订的《教学语法系统试行方案》的范围内,谈点个人看法。判断动词“是”的用途,通常有基本和特殊之分。平时我们说“判断动词和它的判断宾语合起来说明主语等于什么或者属于什么”,那是基本用法,你所提的例句是特殊用法。“到处都是歌声和笑声。”这个句子中“是”的意义类似“有”,表示事物的存在。句子的特点是:居于句首的,一般是处所词。例如“满地都是  相似文献   

5.
新修订出版的吕叔湘、朱德熙两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认为:“‘当’字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因此,“‘当’字下面必得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也就是说,“当”字不能单用,一般也不说“当……之前”或“当……之后”(《语法修辞讲话》第104页)。去年出版的《语文学习》丛刊第七期发表的赖震川同志的文章,也认为“当”只有与表示时点的时间词,如“时”和“时候”连用,才符合语法规范。我认为,这些说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及某些语法专著)将“即使……也……”这种格式归入假设关系,认为它兼有假设性和转折性。其实,这样归类是不科学的,它既没有准确地反映实际的语言现象,也没有正确地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也使教、学陷入十分盲  相似文献   

7.
①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转折)②但终于没有进学,|||(并列)③又不会营生;|(因果)④于是愈过愈穷,||(递进)⑤弄到将要讨饭了。这是初中语文第丘册144页上的一个例题分析。这个例句属于。虽然……但是……因此……”式多重复句。我们认为:把这类复句的第一层关系划成因果、第二层划成转折是值得商榷的。理由有二:第一,把第二层划成转折,不符合转折关系的实际情况。关于转折关系,很早就有语法学者提出这样  相似文献   

8.
1.第四段中“阅读不仅……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其中的“它”指代什么?答:_ 2.作者列举“推敲”的例子,指出“我们以为不能因意境因音节而不顾真实”,其中的“真实”指什么?答:_ 3.作者说:“如果用王国维的评论方式来说:用了‘漠漠’、‘阴阴’就境界全出。”请结合诗的意境进行鉴赏评价。(不超过50字)答:_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漫画     
造句老师叫学生用“绠短汲深”造句。一个学生不懂这个词的含义,就写道:“我的一位朋友能用‘绠短汲深’造句。”过了几天,学生取回作业本,只见老师在后面批道:“那么,请问你自己呢?”调虎离山老师:“什么叫‘调虎离山’?”学生:“譬如考试的时候,校长忽然把老师从教室叫了出去,这就叫做‘调虎离山’。”先睹为快老师:“什么叫做‘先睹为快’?”学生:“就是……就是先看看答案,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做习题就比较快。”说明什么老师:“如果你的裤子的一个口袋里有二十马克,而另一个口袋里有五十马克,这说明什么?”学生:“这说明我穿的不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古代汉语》326页:“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格式,它的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所食者’等于‘所食’,指‘吃的[东西],而不等于‘食者’。”这种说法不一定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情况,下面仅从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中举几个“所……者”≠“所……”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2.
“其”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文言虚词。综观诸家的《古代汉语》书,多认为“其”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如果作为代词,它只能作定语,而不能作主语。王力老先生说:“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学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在今见的诸多古文注释中,有不少地方对“其”的注解实际上也是颇不妥当的。本文以较多的古代汉语例句为证,说明“其”在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汉语里,是可以作主语或兼语的,而且,作为人称代词,它不仅可以称代第三人称,有时甚至还可以称代第一、二人称。这种语法现象,不仅在秦、汉以后大量存在,甚至在先秦时候也早已出现了。作为语法规律来总结,我们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发展,不能过于拘泥,过于刻板,不能人云亦云,形而上学;而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语境,尊重语法规律,并尊重逻辑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1993年9期刊登的《“难免不……”≠“难免……”》一文说:“‘难免不’是个短语,‘难免’多了一个否定副词‘不’,显然,它是对‘难免’的否定。”我们认为把“难免不”看作一个短语是不妥当的。短语是词和词按照语法和语义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比词高一级的语法单位,其内部的直接成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语法结构关系,譬如陈述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联合关系等等。固然,“难免不”是由一个形容词“难免”(“难免”的词性,向有争议,我们赞同邢福义先生的看  相似文献   

14.
谈“说明”     
“说明”,是写作学的术语,它代表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些学者并不承认,电大的写作教材《基础写作学》就否定了“说明”。这本书认为:“‘说明’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宽泛,……和‘叙述’实在很难区别。”因此,作者把“说明”从表达方式中删去。  相似文献   

15.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说:“‘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对“所”字结构这样的解释,在所有的古代汉语书中都能看到,对它的认识,语法学界是一致的。正因为“所”字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所以它常作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17.
病句浅析     
谈“比……更好”‘比……更好’表示同类事物的比较,可写为“A比B更好”这样的句式。前提是A和B本来都‘好’,只不过A与B比较起来,A比B好上加好——“更好”。如果B本来就“不好”,就不能用这个句式。“更好”显然是表示好的程度又进一层。但是请看下面的例句: 他(指陈毅同志——笔者注)气壮山河地宣布我党入城后各项政策,揭露了各种反动谣言,宣布我们不仅打败了敌军,而且要继续打击各种反革命势力,把上海治理得比旧上海更好。”(《文汇报》1979年5月25日第二版《回忆随陈毅同志进驻上海》)  相似文献   

18.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者字词组(按即者字结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说的是“有时候”“简单地”,而不是所有的者字结构都这样翻译。本文打算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者字结构可以译作“……的”,什么情况下,它不宜译作“……的”;不宜译作“……的”时又如何翻译。例句主要选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20.
不少语法书把“不是……而是……”当作关联词语,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见第92页)。我以为这是可以商榷的。关联词语必须是定型化的,不能随便拆开来。是词,固然不必说;即使是语(词组),也应该是固定的。如“不是……就是……”中的“不是”和“就是”,“之以以……是因为……”中的“之所以”和“是因为”,中间都不能插进别的词。更重要的,关联词语在句子(尤其是复句)中必须起关联作用。“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之所以……是因为……”表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