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而现代农业是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主要标志。农业规模化首先依赖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的大小。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是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的两个核心指标。本文探讨了利用地形指标,景观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作为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评价的方法,结合DTM提取的地形坡度因子,以地形起伏较大的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为例,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不同地形区包括喀斯特河谷区和喀斯特峰林峰丛山区耕地资源规模化潜力指数和规模化成本。结果表明,地势平坦的喀斯特河谷区的耕地规模化潜力综合指数为0.91,地形复杂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山区为0.28,前者为后者的3倍多,而后者的耕地规模化机械成本消耗是前者的8.8倍。说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和规模化成本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严重制约,且严格受控于土地资源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组合形态,不同的地形区域之间差异巨大,将对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抚顺市逐步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有效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形成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机制,探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开展了资源调查评价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了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的中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建  王军 《资源科学》2006,28(1):43-50
本文在综述我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等级体系。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根据水热气候指标与地势差异划分出我国的11个土地资源区,即东北山地平原农林用地区、华北平原旱作农业与工矿建设用地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与林牧用地区、四川盆地及秦岭山地农林用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渔与工矿建设用地区、江南丘陵山地农林用地区、云贵高原农林用地区、华南、滇南热带亚热带农林渔果与工矿建设用地区、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旱作农业与牧业用地区、西北内陆干旱荒漠与绿洲农牧用地区、青藏高原高寒荒漠与林牧用地区;在各土地资源区内部,采用自下而上归并的途径,依据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属性指标,以县为基本单元,应用Kohonen网络进行非监督分类,在全国续分出41个土地资源亚区。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稳定和完善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农村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在本文就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我省是农业大省,而农业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土地不但承载着所有的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还对人类的将来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存量之间的关系。从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中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发展落后、土地资源管理缺少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缺乏约束机制、土地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违法用地现象普遍存在等几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土地整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理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增长,“两高一优”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但是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效益较差。主要表现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产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的零展问题,是国家经济建设目前的重点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农业土地资源的有效规划,以确保农村生产力与农业资源的有效协调,缓和人地矛盾,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赵建安  张英  刘芳 《资源科学》2009,31(12):2047-2054
本文结合伊犁河流域土地开发自然条件和环境,对新疆伊犁河流域历史上,主要是清代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的规模、形式、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历史上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古代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活动,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屯垦戍边,保障“丝绸之路”繁荣的基本作用;同时,还起到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农耕技术与文化的传播,民族交流与融合等多种功效。古代伊犁河流域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方式对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开发模式和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启示。这些借鉴及启示包括:①伊犁河流域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主要与屯垦戍边相关联,是一个边防与经济发展并举的重要举措;②古代以屯垦为主要方式的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与中原王朝政权的兴衰相关联,边疆地区的安宁和发展,将有赖于国家的繁荣昌盛;③以屯垦为主要方式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功效,对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开发模式和格局起到了重要的铺垫;④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供给能力;⑤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需要更注重于结构和质量提高,在总量上控制开发规模,优化结构,提高集约化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农业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袁野 《科技风》2013,(15):197-198
农业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关键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早在七十余年前,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就已开始探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他从分析农业土地资源之特性入手,进一步阐述了民国时期我国在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保护农业土地资源的措施与对策。这一思想对今天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要做到不仅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而且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持续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只能依靠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关键,也是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在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双城市2008年1:1万SPOT影像提取的数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选取相关定量指标并结合GIS技术,从数量结构出发探讨了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集中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数少,耕地面积比重大,具有区位意义的农业土地资源较为齐全,这为农业产业化和多种经营提供相应支持。同时,对制定本区经济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形成千沟万壑,减少了土地资源,降低了土壤肥力,导致土地产出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对淤地坝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作用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土地主要是采用分散式土地经营模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对乡村旅游资源规模化、资本化产生了非常大的阻力。为了实现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政府必须研究出合适的土地流转模式,并加大对这个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全。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物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产业化,而产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功能基因,因此,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过程中,对专利信息的管理尤为重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和我国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的管理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管理目标和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管理能力、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专门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整个社会受益。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和强化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农业产业化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融资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政府投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信贷;允许农民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以及拓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等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方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斌 《情报杂志》2002,21(11):107-109
从西北农业发展的历史出发,分析了目前西北地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发展不均衡、资源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信息服务体制创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以及西北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管理》2017,(3):11-16
基于土地、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做法。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更具普适性和可复制性,更能有效构建起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运行机制。与其它经营方式相比,家庭农场是扩大的家庭经营方式,既具备了家庭经营的优势,又符合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同时能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事业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培育新型农业职业价值观。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是我国未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经营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