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资源科学     
<正>《资源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设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  相似文献   

2.
李鹤鸣 《资源科学》1994,16(3):35-39
长江中游水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自然资源具有浓厚潜力。水资源可通过水产、水电、水运进行多向开发,矿产资源可跨地域、跨行业联合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则宜采取集药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3.
海洋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凤 《未来与发展》2006,27(10):9-11
海洋开发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等的开发,二是利用海洋提供的便利通道进行国际贸易和交流。无论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是便利的海上交通,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龙生 《资源科学》1984,6(4):75-79
一、为什么要编制县水资源图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研究,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县是基层行政单位,直接领导和组织农业生产。进行县级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是为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对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占了70%,矿产资源被称为是工业的“粮食”和“血液”,它的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自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来,矿产资源的短缺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这是因为矿产资源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不同,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亿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它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比其他自然资源更容易出现短缺和枯竭现象。我国人均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  相似文献   

6.
朱毅  徐玖平  胡知能  王楠 《软科学》2000,14(2):31-35
一、引言我国西南部的攀西地区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形地貌,大体可分为干热河谷,宽谷盆地,中高山区和农业综合区划的类型。在这个生态经济系统中,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土地辽阔,可垦荒地资源多;水资源极为丰富;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地处长江上游的攀西地区,由于长期以来许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自然资源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它们拥有的森林资源多,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林牧特产品具有优势,但单位产出低。(2)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琛  谢辉 《资源科学》2006,28(1):30-36
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5类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结论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能源(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3增长到本世纪2000年的0.166,人地关系演进趋于紧张。因此,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东北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为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应采取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转变能源资源供给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对地区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自然资源,更是农业发展的短缺资源,本文从分析农业用水危机入手,阐明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宋树友 《金秋科苑》2013,(24):7-10,F0002
21世纪是全面进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时代,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己成为解决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己把海洋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海洋农业,在海洋开发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发展海洋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王清先  何珍 《西藏科技》2002,(2):4-9,13
西藏农业自然资源具有丰富性、特色性和脆弱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才是西部开发中西藏农业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和依托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山东、湖北、四川三省为例,探讨了地区自然资源优势的比较方法,着重分析了三省农业自然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的区际优势,并从组合状况、潜在价值及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12.
川西盆周山地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长江水源保护区,拥有土地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突出优势。其发展战略应避开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冲突,以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中心,选择既发展经济又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业,水电业,天然药物加工业等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效应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利用等活动,对资源地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其支柱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一方面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和投资的扩大,增加了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导致了产业的单一化和重型化,产生"荷兰病"效应,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产生挤出效应,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耗费大量的水土资源等,不利于新疆的跨越式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效应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资源开发的企业而言,直接享受资源开发的高额利润,将产生的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等负面效应转嫁给其他的企业和当地的居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程度不同的享受到资源开发的正面效应,但也承担着资源开发产生的负面效应;当地的居民直接享受不到资源开发正面效应,却直接承担着资源开发造成的资源诅咒效应、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张振克 《资源科学》1995,17(4):41-45
在分析胶东半岛东部引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矿泉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胶东半岛东部饮用天然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具有优越的开发环境条件。矿泉水开发已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今后应面向国际市场、多渠道综合开发矿泉水资源,同时要加强矿泉水资源的管理与水源地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任淑华  王胜  汪立 《科研管理》2011,32(4):136-142
舟山市是我国唯一由群岛组成的海上地级城市。具有天然的海岛、海洋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其独特的地理单元和景观,使海岛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采用路径分析模型分析旅游产业对舟山海岛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舟山海岛特色旅游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舟山海岛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主要来源于舟山旅游业的总收入。旅游产业已成为舟山海岛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序强 《资源科学》1999,21(6):18-21
阐述了地貌旅游资源在旅游景观形成中的独立构景作用和构成风景区的主体作用,探讨了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问题,分析了地貌旅游资源研究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冯新灵 《资源科学》1997,19(6):67-73
本文对中国气象风景这一特殊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气象风景的概念,并在国内首次应用成因类型法对中国气象风景进行了分类。探讨了气象风景构景与吸引功能的4大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新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天明  于汶加  沈镭 《资源科学》2015,37(5):908-914
总量控制和出口配额管制是中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的主要政策。总量控制使我国优势矿产资源产量呈下降的态势,但开采总量控制效果不佳,主要是:选冶产能未能有效控制,导致开采控制失效和竞相低价出口初级产品。出口管制使得优势资源近年来出口量呈下降态势,但出口配额管理政策又遭受发达国家的贸易申诉,且常以败诉终结。因此,必须转变我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的方式,由过去的以出口为主,严控开采和出口两端的管理政策,调整为:以为满足国内需求为基础,以开采总量和选冶能力平衡为重点,扶持优势深加工产业发展为方向。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整合与布局、调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税费和加强行政监督等手段,有目标地推进中国优势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矿产生态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明远 《资源科学》2000,22(5):7-10
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发展,生态学名字越叫越响,其研究领域愈来愈广。不管什么动机,工业生态学又被提出来。尽管它在开始并不被生态学家们所接受,甚至受到诽议。但是,它依然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生长壮大起来,成为并不被公认和接受的一门新学科。矿产资源开发应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到使人们处于熟视无睹的地步,尤其是近200a的工业化进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负效应,逐渐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种负效应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更有连接的。因此,人们要摸索矿产资源开发应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显著特点、相互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性东西始成必然。于是,提出了矿产生态学,希望它能被生态学所接受而成为其茂密大树的一个分枝。  相似文献   

20.
矿业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程叶青 《资源科学》2004,26(6):131-136
矿产资源开发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区域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于矿产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总结区域开发的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对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矿业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系统探讨县域煤炭资源开发演变历程,及煤炭资源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黄陵县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均呈现倒“U”字型结构,受国家“关井压产”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市场压力、地区竞争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矿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现阶段县域经济正由繁荣期向衰退期的转变。指出促进黄陵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依托县域资源的综合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产业优势再造、优势替代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