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商标法》关于"第二含义"商标的保护过于简单和原则,特别是法条对通用名称和描述性名称未作区分保护,司法实践中缺乏界定的实施细则。借鉴美国和欧盟等著名判例对"第二含义"认定的考量因素及我国的司法实践,对商标"第二含义"的界定首先应采用语义解释方法,并确立"完全禁止性"等六个判定原则。  相似文献   

2.
李俊 《华章》2013,(19)
思想/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中的重要原则,指的是法律只保护作品的表达,而不保护表达所体现的思想,这一原则被视为著作权法的基础理论而被不同国家的法律所吸收和使用。从这一原则产生至今,理论界对这一原则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主要由于“思想”的含义过于模糊和难以界定,使得这一原则作为法律准则适用具有其先天的缺陷和不足,这给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因此产生了许多违背著作权法立法宗旨的误判。  相似文献   

3.
张园园 《考试周刊》2011,(10):29-30
凌叔华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众多女性作家之一。小说《花之寺》是凌叔华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但同时也引发了其作品系抄袭契诃夫小说《在消夏别墅》的质疑。本文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比较,以区别借鉴与抄袭的不同,重在讨论《花之寺》的独创性,分析凌叔华在吸取契诃夫创作经验的同时,如何完美融入自身的情趣秉性、审美理想与生活体验,形成自身独有的写作品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4.
诈骗罪作为常见多发类犯罪,其智力性犯罪的特征决定了实施诈骗行为的犯罪分子具有狡黠多变的特点,因此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往往成为定案的关键。然而,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通过客观行为加以外化和表达,因此在公诉环节对侦查机关搜集的证据进行分析,无疑是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客观依据。文本选择诈骗罪中最为困难的一点,即如何运用证据证明"非法占有为目的",希望能够从实证角度对诈骗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提供基本的方法与范式,以此填补理论上的一些空白,并最大限度的为司法实践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5.
美国司法源于普通法的传统和判例法的实践,其司法官员往往通过判例的选择和区别技术来重构先例和解释制定法;通过对模糊语词的不同理解来表达价值观念;通过迂回的手段和技术性的话语来实现公平正义原则。但公平正义原则的适用并非从判决的字面上就能习得,在某些案例中是需要反复推敲立法者的用意和司法的情境才能清晰辨明的。可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美国"公平正义"原则的司法适用,探析美国司法实质。  相似文献   

6.
在商标产品平行进口领域采用"国际用尽原则"是我国的最优选择。以此原则为基础,文章分别从商标法、海关法和反垄断法三个领域对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了实证考察,整理归纳出"国际用尽原则"的适用方法以及适用中的具体问题;最后对我国如何对商标产品的平行进口进行法律规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职务犯罪量刑问题是近年来立法、司法实践与法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职务犯罪量刑如何做到宽严相济、科学量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重视证据规则在职务犯罪量刑中的作用,实现在司法过程中真正贯彻刑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版权侵权认定方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版权法不保护作品中的思想,而是保护作品中思想的表达。这种“思想/表达”二分法已为人们普遍所认同。但是对“思想/表达”的划分却并非易事,版权侵权认定必须以原告与被告的作品中的“表达”存在着“实质相似”为前提。根据美国的司法实践,对“实质相似”的认定方法主要有“三段论”侵权认定法,“摘要层次”测试法、部分比较法和整体比较法等。侵权认定方法众多,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都要妥善地解决权利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这一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9.
自动投案是一般自首成立的条件之一,但是在司法实务中,自动投案的情形多样而复杂,有诸多争议。尽管最高院对自首的"自动投案"情形进行了细化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些相关"自动投案"的司法解释应如何理解以及应如何运用适当,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自首的司法解释的实践应用为视角,对于司法实务中所涉及的相关自动投案诸多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利于行为人是否存在自首情节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秦广明 《成才之路》2010,(31):23-24
歌唱艺术是以人声作为"乐器"来表达歌曲所蕴涵的思想与情感的表演艺术。在实际声乐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十分重视发声技能的训练(这本身并没什么错),但就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领悟歌曲的丰富内容与深层意蕴,培养学生诠释声乐作品能力方面不太注重,导致许多好嗓子唱不出有优美的歌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诠释声乐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夬》卦立意于"果决",强调君子应当果断地清除小人。卦辞及卦中各爻对君子应当如何决去小人进行了阐释,《夬》卦的主旨与现代刑事司法活动是相通的。其所表达的君子惩治小人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在刑事司法之中同样适用。《夬》卦所表达的刑事司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夬》卦卦辞表达了刑事司法公开的理念;其次,《夬》卦表达了刚柔相济的刑事司法理念;再次,《夬》卦也表达了司法公正的精神;最后,《夬》卦表达了打击违法犯罪要适时的思想。《夬》卦的刑事司法观对于当今的刑事司法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程序正义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价值原则,是保障实体正义实现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程序正义的文化基因与传统,所以在当前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方的程序正义思想,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贯彻落实程序正义,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纵观音乐美学史发展的长河,音乐美学思想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历代音乐家们思考、论述、研究的音乐美学核心问题,也是正确认识音乐美学学科中其他美学问题的关键。本文对"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音乐美学原则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从声乐演唱及教学的角度讨论了这一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遵循并应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音乐美学原则有助于演唱者在注重提高歌唱技巧的同时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丰富情感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文言作品《人琴俱亡》,讲的是东晋王子猷和兄弟王献之的故事,表达的是兄弟之情。但如果把这篇短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则不免显得肤浅而缺乏深度。教学时,可通过"知人论世",客观而准确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宋玉辞赋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平民意思,其辞赋作品描绘了社会底层"庶人"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平民女性形象、表达了平民阶层祈盼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望;坎坷人生的磨难(生活基础)、儒家文化的浸润(思想基础)以及《诗》《骚》作品的熏陶(艺术修养)是宋玉辞赋作品平民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李斯特第二交响诗《塔索》在曲式结构与叙事内容上是二元统一的。曲式结构方面:该作品曲式结构是一个以变奏原则为主、综合奏鸣曲式原则的复合型三部性结构,其中融合了"变奏曲式原则"、"奏鸣曲式原则"两种曲式结构原则,体现了曲式结构上的二元性。叙事内容方面:主题的变奏布局以及内容安排上贯穿了人们对塔索从"哀诉"到"凯旋"的发展,展现了作品抒情般叙事性,两大主题"哀诉"、"凯旋"体现了叙事内容上的二元性。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构成了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既是毛泽东实践哲学丰富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的最精辟、最简洁的表达。它以凝练的语言形式,蕴涵着实践哲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调查研究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字作品中的角色改编是否侵犯改编权在司法实践中观点不一,不仅在改编类型上体现出侵权判断的不同,即使都改编为视听作品,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或被认为必须要与特定故事情节结合才能保护,或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可以单独保护。目前司法实践中多采用抽象测试法判断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是否为思想,但该方法存在局限性和适用困难。为防止对"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僵化适用抑制公众对人物角色设计的创新,实践中除抽象测试法之外,应重视结合适用整体感观法判断改编权侵权问题,即在判断文学角色是否能作为改编权的客体时,应当融入普通理性人对原作基本独创性表达的判断,看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是否被充分开发后形成独特的性格内涵,以及是否与原作形成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亲亲相隐"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面相,从传统律法的历史演变这一角度来讨论"亲亲相隐"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可在辨清这一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其思想价值做出分析与论证。"亲亲相隐"表达了儒家极富生活智慧的哲思,而由其所凸显的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也并非不可调和,至于说"亲亲相隐"导致腐败的问题则更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20.
论专利侵权归责的等同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专利侵权行为中,完全照搬式的专利侵权行为并不多见。等同原则的出现与适用,为判定这 类专利侵权的成立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美国司法实践中的等同侵权理论出发,着重探讨和阐述等 同原则在当前我国的适用,对统一分散的法院审判体制及专利侵权判定标准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