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考察当代青年人际价值观的新变化,对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在职青年三个阶段的当代青年进行了人际价值观的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包括六个维度:互信互利取向、自我呈现取向、功利取向、安全感取向、顺从取向以及自主取向。调查结果发现:青年人际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在自我呈现、功利和自主取向上得分显著低于男性,而在在互信互利和安全感取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高中生在安全感取向和顺从取向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学历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高职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特点,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对策,本研究通过问卷研究得出:高职学生生命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功利物质取向因子上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由于生活费用的不同,学生的超越牺牲取向因子、功利物质取向因子以及社会奉献取向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要分层次、分专业以及分内容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当代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新变化,对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在职青年三个阶段的当代青年进行了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工作保障维度取向、贡献及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家庭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社会关系取向。结果发现:青年女性比男性更加重视工作保障,汉族青年更加重视社会关系,少数民族青年更加重视贡献集体主义,青年人的职业价值取向存在性别及学历水平的差异,但没有发现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4.
爱情、婚姻是青年时期面临的一大人生课题,在青年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青年人爱情的价值观取向也是多样的.在当代,女大学生以生存为目的的功利型恋爱观相当普遍.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就是就是从微观层面的个人行为出发,通过微观向宏观的转变.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微文化以"微观、快捷、私密"的运作理念,影响着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功利价值观和伦理价值观养成。就微文化的积极效用来说,其微观性推动了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快速养成、快捷性拓展了青年功利价值观的广阔视野、私密性有助于青年伦理价值观的积极取向。就微文化的消极作用来说,微文化传播主体大众化不利于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理性选择,微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不利于青年利益价值观的整合,微文化交流互动性不利于青年消费价值观的合理变迁。规避微文化的负面效用,必须加强微文化的引导、注重微文化的监督、丰富民众微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新变化,对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在职青年三个阶段的当代青年进行了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使用白编问卷,包括七个维度:物质享受取向、名誉地位取向、自我实现取向、轻松安逸取向、人际和谐取向、社会公益取向、信仰依从取向。结果发现:当代青年人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特别看重自我实现和人际家庭;男青年对名誉地位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女青年;在职青年对经济物质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和高中生。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爱情的研究已成为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核心诉求。本文以质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并归纳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七大爱情矛盾":友谊与爱情的矛盾、激情与感情的矛盾、游戏与责任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奉献与占有的矛盾、浪漫与理性的矛盾、依恋与独立的矛盾,然后从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化解"爱情矛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黄汀 《怀化师专学报》2012,(10):100-102
对当代中国青年来说,大众文化已经成为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当前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价值取向上更加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价值观世俗化、实惠化;对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排斥、拒绝等。因此,重塑我们的政治价值观,为青年价值观构建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外部环境、用先进文化引领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以及重塑青少年人文精神成为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构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以探讨当代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更多倾向于良好积极的一面;消极、不良价值观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较小。男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更倾向于奉献,女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则更加现实。对总的爱情价值观来说,性别差异不显著;学科差异也不显著。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经济基础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剧烈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了新变化。总体上是好的,但在一定层面上,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消极方面的表现。本文根据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现状对其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苏珊·桑塔格的“艺术色情学”强调“身心”的不可二分,主张艺术向“身体—主体”的回归,其“色情”的基础为爱欲。后者作为一种生命力基础,与审美共同指向自由。苏珊·桑塔格的“色情学”对于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形式的重视对于当下理论至上的艺术批评界和理论界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稳山 《高教论坛》2006,(3):175-177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与友谊等情感有本质性的区别.本文通过对爱情的概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爱情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观点,主张学校应引领大学生直面爱情心理畸变的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预防爱情心理的偏离.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恋爱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青年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调研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现,恋爱追求及时行乐,关注过程,轻视结果;择偶条件深受拜金主义影响;性观念开放,性行为轻率,对他人类似行为宽容;网恋态度理智中存有幻想。为此,高校应加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性道德观、健康观、成才观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对未来人生的信心;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升华其亮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大学生恋爱及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与性心理的发展,致使恋爱与性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渴望交友,向往爱情的大学生常常会进入爱情的实践,但是由于他们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缺乏经验和指导,对异性存在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因而引起一些学生陷入单相思,被动卷入恋爱、失恋等。也有人因感情压抑、性幻想、性自慰而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恋爱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德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婚恋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问题的一种基本的看法和态度,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随着大学生中恋爱现象的日益普遍,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的认识及态度,对高校德育是一个挑战。通过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较为理性,注重个人品质;恋爱婚姻指向性不太强,婚姻信任度不高;对“性”的态度更为开放和宽容。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提醒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和行为决不能简单的回避或漠视,而是应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来消除其不利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爱情?怎样对待爱情?在青年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要教育他们怎样去爱,怎样陶冶爱情这个心灵的高尚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视爱情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对我国的性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0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婚恋观的性爱抉择维度上、恋爱动机维度上以及婚姻自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角色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恋爱状态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忠诚维度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别、恋爱状态等因素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婚恋观;相比男生,女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恋爱动机更清晰,但婚姻自主度较低;相比曾经恋爱过的群体,正在恋爱的群体在性爱抉择上更传统,在婚姻角色上更加开放;相比研究生,本科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对婚姻的认识上也更忠诚。  相似文献   

19.
以桂林师专为研究总体,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定量描述了在校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及婚恋态度,试图为高校婚恋教育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表明:大学生婚恋观总趋势是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某些偏差,如恋爱动机复杂化;注重追求精神享受;对性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男女生在人际交往、消费行为上不同程度受到了恋爱的影响;初恋年龄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后进一步强化了恋爱和婚姻的分离,这些有可能成为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