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公共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理论是70年代末以来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主张,本文简单阐述了新公共管理与多中心治理两种理论,同时评介了这两种理论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视角下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治理理论已成为有关政府改革的一个全球性话题.全球化推动社会政治过程的模式正从统治走向治理,多中心治理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诸多现象的重要工具,但其也有内在缺陷.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战略任务,治理理论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一些共同之处,不过这一理论也只有在中国化的基础上,才能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形成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吕亚 《考试周刊》2012,(45):24-25
多中心治理理论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在实证研究领域中也对各国的治道变革有指导作用,其核心理念是在纯粹的市场化与单一的政府主导之间存在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的治理模式。本文对多中心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并结合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多中心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同时指出要结合我国国情,审慎地借鉴多中心理论,建立有我国特色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朱涵 《江苏高教》2012,(3):59-61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在其理论观照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产生以"去中心"为基础的治理范式。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社会参与力量的培育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建设,在依法办学中推动社会参与法制化;构建现代大学运行服务体系,在自主管理中促进社会参与常态化;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引领社会参与透明化;学习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做法,在吸收创新中实现社会参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解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表明,新公共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其两者的理论基础,这两种理论基础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由此可得出我国可资借鉴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石英砂三大主产区之一的凤阳县为例,在深入研究其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运用奥斯特罗姆夫妇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其环境污染问题系统分析,从而探索出治理凤阳县石英砂工业污染的新途径,也为我国治理乡镇工业污染提供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思路。多中心治理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天然范式,也是公共管理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必然趋势,需要全面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等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各主体之间需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以及划清各主体利益区间,完善治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治理环境污染的长效互动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立体的乡镇工业污染网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治道理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一个全新理论,为公共事务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官僚行政理论的治理逻辑.多中心大学治道意味着大学管理的主体走向多元、客体更加广泛、机制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着力点发生变更.国内外大学治理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治道变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孕育着全球化、分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职业教育公平重建的一种规划,昭示着矫治工具理性支配下"政府中心化"、"政府主导化"职业教育发展态势。文章以对职业教育公平治理困境的透视为逻辑起点,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概念,并对其内涵、表征及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多中心治理与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理理论是当今西方学术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治理理论的多中心体制在我国义务教育治理中具有适用的合法性。但多中心不等于无中心,在义务教育治理中各中心之间应保持均衡,并突出我国政府在多中心体制中责任的主要性。这种主要性表现在相互统一的两个维度上,即保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保证各地方义务教育在发展力上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