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容海 《寻根》2011,(1):112-117
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7,(1)
正孔门四科"德行"之儒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原宪等多隐居不仕,具有一定的隐逸倾向。子夏门下"德行"之儒田子方、段干木等也是这样。据《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由此可推知,田子方、段干木均为子夏早期弟子,其学成名显之后  相似文献   

3.
郑金洪 《寻根》2011,(3):138-141
溯源 魏姓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以国为姓。据《史记.魏世家》等载,周文王第13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至裔孙毕万时被西戎攻灭,奔投晋国,成为晋大夫,因功受封魏邑(今山西芮城县),子孙以邑为氏,  相似文献   

4.
李乔 《寻根》2005,(4):114-115
石姓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中原许多诸侯国,如卫、郑、齐、楚、宋、魏等国部已出现了石姓。根据有关史籍记载,石姓主要有四个来源,三个出自姬姓,分别为春秋卫国大夫石诺;晋国大臣杨食我及郑国公孙段之后;一个出自子姓,为宋国公子段之后。  相似文献   

5.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王姓 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源远流长的一姓,同时也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王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种出自于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来衍化为三支王姓。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另一支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因为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于是以王为姓。还有一支出自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国被秦国灭了之后,无忌之孙卑子逃往秦山,后  相似文献   

7.
正"君子"意涵演变"君子"作为词语形成于先秦,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其单独成词的情形,商代晚期金文虽有"君"与"子"同铸一器之例,但并未成词。《尚书·无逸》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以及《尚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此处皆指代统治阶层,文献所反映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亦有出现"君子"的例子,比如交君子鼎"交君子肇乍宝鼎"(《集成》2572)、晋姜鼎"用康  相似文献   

8.
陆游二辨     
正与韩侂胄的交往:是在一致对外的基础上接近还是"子孙之累"?陆游晚年与韩侂胄的交往,是一段有名的公案。韩侂胄是南宋宁宗朝的权臣,依靠外戚的身份在宫廷政变中做了高层间串联的工作。之后,他在与宰相赵汝愚的斗争中获胜,进而执掌大权。他于开熙二年(1207年)对金发动了旨在收复故土的北伐战争,史称"开熙北伐"。这次北伐获得了包  相似文献   

9.
正啸,最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出现:"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清的诗文中都不断出现"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其中善"啸"之人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当然这里的"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发出声音,而是浸透在诗词歌赋中了。一、"啸"的含义学者们对"啸"的意思众说纷纭,归纳后,  相似文献   

10.
<正>《论语·子路》有这么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本文试图从这一章入手,结合《论语》有关论述,探讨孔子的贫富观,寻求一些对当今有益的启示。一、"富之"与孔子的为政治国理想上引孔子与冉有的对话,是针对春秋时期卫国具体情况讲的,却体现了孔子的为政治国理想,具有重要意义。大意是,孔子说:"人口已经多起来了!"冉有问,"人口既然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再  相似文献   

11.
正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新安(徽州)多世家名族,其中就有韩愈后裔。韩愈后裔迁徽州,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据考,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山西上党有韩愈后人韩炜,"仕至池阳教授"。这个"池阳",是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淳熙年间,韩炜之子韩实,为避战乱,辗转南下,定居今休宁县城内北街。  相似文献   

12.
刘娜 《大理文化》2001,(1):45-46
闲谈起来,大家都不相信我有两个奶奶. 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刚进门,爸爸就拉拉我,悄声说:"快,快进去叫奶奶." "奶奶?"我呆呆地站立着,一肚子疑惑地问:"我奶奶,不是昨天才由叔叔接回老家去了吗?" "不--"爸爸有些着急,但仍然悄声道:"是另一位奶奶."  相似文献   

13.
正上博簡有《昔者君老》一篇,開頭一段叙述太子朝見父王,釋文如下:君子曰:昔者君老,大(太)子朝君,君之母俤(弟)是相。大(太)子昃聖(聽),庶(?)(叩),(?)(叩)進。大(太)子前之母俤(弟),母俤(弟)送,退,前之,大(太)子再三,(?)(然)句(後)竝聖(聽)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頁)據整理者的看法,"君之母弟"應指君主的同母之弟,即太子之叔,"君之母弟是相"則是指由叔父充當太子入宮的禮儀佑導,可從。惟整理者又認爲,  相似文献   

14.
張焕君 《中国文化》2015,(2):121-135
三年之喪雖然在理論上是天下達喪,自天子至庶人都要實行,但在具體實踐上,天子諸侯與士大夫庶人之間却不可能没有差别。雖然在《喪服》中,天子絶旁期以下之親,所服者唯有父母、祖父母、妻以及嫡長子,範圍并不大,這種安排也已經充分照顧到天子的特殊身份,但後人對其實施狀况仍表懷疑,天子乃至國君到底有無三年之服,如果有,又是如何執行的?晋武帝時對這一問題展開激烈的討  相似文献   

15.
胡钁(1840-1910),字菊邻,浙江石门人。1905年,他应友人杨见心之请刻的"硬黄一卷写兰亭",边款中的文字与图像结合为一体,堪称佳作。印文"硬黄一卷写兰亭",出自陆游《山居戏题》中"硬黄一卷学兰亭"句,改了一字。兰亭,指《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文人好友聚会,行修禊之礼。  相似文献   

16.
苗姓源流     
牛思涌  苗兆文  卢化南 《寻根》2007,(2):123-125
一苗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国后,封黄帝的后裔熊绎为楚王。传16世到庄王。楚庄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国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扑灭,若敖氏族子贲皇害怕被杀逃亡到了晋国。  相似文献   

17.
吴根友 《中国文化》2023,(1):213-225
在蒙文通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裏,其經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經學包括儒學、孔學、漢代經今古文學,狹義經學指西漢今文經學。其子學也只是諸子學之約稱,而非《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意義上的子部學問,故其子學很少涉及佛學的内容。蒙先生在價值立場上推崇廣義的經學,但就中國學術的發展與創新的動力而言,他提倡“經子交相發而後其義可備”的經子關係思想,對於子學中的墨學及其對漢代新儒家形成之意義的闡發,道家道教思想、學術史、著作的整理、研究,均做出了度越前人,啓迪來者的重要貢獻。透過蒙先生“經子關係”思想側面的研究,其中藴涵的“作爲方法的周秦諸子學”的思想精義,有待進一步發掘與深化。  相似文献   

18.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文化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商周时代,便有箕子“走之朝鲜”的传说。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商朝末年的太师。纣王无道,箕子进谏规劝,反被纣王所囚。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箕子“走之朝鲜”,周武王因封箕子为朝鲜侯。箕子在朝鲜“教民以礼义田蚕”,  相似文献   

19.
曹春茹 《华夏文化》2010,(1):39-40,25
<正>朝鲜宋相琦(1657—1723)有一首《次副使箕子墓韵》诗,曰:"浿江何似一清河,圣人来辟檀王都。先将九法叙彝伦,一派东渐画井区。山无盗贼女贞信,八条历落民风敷。"诗里的圣人就是箕子。箕子是中国殷商末年的三贤之一,与其他二贤微子、比干共佐纣王。据现存的中国、朝鲜—韩国的一些史料记载,周灭殷商以后箕子到了朝鲜(在古代,  相似文献   

20.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