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侗歌活动是侗族民俗的重要内容。侗歌中的叙事歌对侗族的历史文化起到记叙和传递作用。侗歌活动成为侗族社会生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起到民族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田野研究和资料整理的方法,以小黄侗寨为案例对侗族大歌的组织形式和传承模式进行了考察,进一步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对其分析,认识这一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试图探索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不同的民族亦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成为了各民族的鲜明特征。在此之中,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原生样式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是侗族民族文化与教化的重要途径。在时间的作用下,侗族大歌凝聚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侗族具有着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有效传承并发扬着侗族的民族文化与审美特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侗族被誉为"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在人类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就是侗族的"民族生境",侗族大歌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生态环境模塑的结果,是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侗族大歌既是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又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身社会文化生活的经验总结——以歌代文,以歌传文,以歌把侗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民情、社会经验等记录下来,以歌来传承,由此成就了侗族社会"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5.
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侗族大歌不仅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承、道德价值观的传递等社会维系功能,同时对个人发展方面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侗族大歌的研究对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侗歌的起源及其形式类别 ,着重论述了侗歌中的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的主要特征、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为了解、研究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既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又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音乐的展演方式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其中的仪式精神在侗族村寨社区中起着凝聚族群、整合社会文化的功能。所以从功能主义的理论视野探究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及其现代嬗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姿多彩的侗族民歌仍然广泛存活于侗族人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演唱侗歌并非纯粹的艺术行为,而是审美交流的一种基础方式,相应地形成了一整套运用侗歌表演来展演审美习俗的繁复而固定表演机制.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旅游者文化心理的变化,侗族民歌文化的表演机制和文化功能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交迁,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  相似文献   

9.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不仅肩负着知识传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还应当兼有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使命。对于无文字状态下的民族,它们的民族文化常以口传为主要方式;侗族大歌这一民族民间音乐在侗族村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理当纳入侗族地区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  相似文献   

11.
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它在培养侗族儿童自尊、自信、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多样性思维及文化包容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侗族文化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压力,使得侗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为此,应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幼教机构为平台,倡导由家庭积极支持配合的学前教育侗族文化传承路径,以期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周边峻岭连绵、群山阻隔、外出艰难,历来封闭。这导致其浓郁的原始遗风及其群居生活长盛不衰。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9年9月28日,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申报的项目<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本文从侗族大歌的简介,分类和它的传承方式、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方面入手,探寻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现象,已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对它进行研究和探索,也让全世界的人都为它而倾倒.本文就从它的表象入手,运用民族音乐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和研究方法,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结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运用传播学"5W"分析模式对其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展开实证分析,从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韦力  吴兴锋 《广西教育》2012,(12):33-34
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便会让你精神振奋。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号称“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悠扬婉转的侗笛,充满情趣的琵琶歌,热闹非凡的芦笙踩堂舞,热情奔放的侗族多耶舞,还有色彩绚丽的民族刺绣、古朴典雅的侗族民俗、简约朴素的侗族农民画……  相似文献   

18.
从三个因素、两种可能、一个建议入手,以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对侗族大歌的相关保存的必要性观点。相关学者提出的侗族大歌进课堂、建立侗族大歌传承班、对侗族大歌的音乐元素、音乐基因进行再创造,对侗族大歌进行产业化发展等手段,也不失为保护、传承、创新侗族大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是该民族的主要文化符号。音乐、舞蹈和建筑在文化承传和推广上具有时空局限性,某些文化因素极易在后现代语境中流失。侗族诗人杨林的诗集《侗族大歌》收录了600多行的同名长诗和表现侗族生活的多组短诗,向读者呈现了一部整体性的侗族文明史,也将建筑和音乐元素融入,从而使侗族文化进入现代诗写,不仅完成了侗文化的文字转换,也使之进入了现代传媒语境,对侗族文化的现代承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大歌为标志的侗歌艺术,走出了国门唱响了世界,侗族因此赢得了"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美称;由此展开的话题讨论,目标在于探讨具有民间"诗史"与"诗论"特征的"养心"论,在何种意义上对侗歌艺术的内在品质、品格与外在规定性的影响作用。结论认为,被尊为美的化身的歌师是"耶乡歌海"的引领者;《歌师传》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把处在开山祖的位置上的歌师及其美学追求、诗学见解记录了下来;而"养心"论的提出,系侗族对侗歌艺术作经验性总结与理论性概括,且标明一个民族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命题的提出,其依据不依附于外在形式,而蕴含在诸如侗歌艺术的"古老纯正"、"清泉闪光"般的内在品质、品格及其原生性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