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代贵族妇女的政治文化特征及相关的伦理观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周代有一极引人关注的思想现象 ,即反复以女色关乎家国兴亡而戒己告人 ,由此引致周代对妇女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视 ,关注男女之别 ,制为婚姻之礼 ,以严正夫妇人伦 ,从而形成周礼规范下的妇女道德伦理体制。欲以道德教化严控妇女人格为入手 ,达到正国家、兴王道的目的 ,从正面制造和利用妇女的政治伦理价值。这在《毛诗序》代表的儒学诗义体系中得到集中体现 ,也反映出周礼文化一大特征 ,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深远影响 ,基本决定此后关于妇女道德形象的伦理范式标准。  相似文献   

2.
一、罗马妇女的婚姻,都由家长包办,没有自己的选择权 古罗马时代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在罗马早期,父亲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自己的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权。《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家长对于家属有生杀的权力。在罗马,男女满7岁即可订婚。法律规定了结婚年龄,男性必须年满14岁,女性必须年满12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大量不到法定婚龄就结婚的妇女。罗马父亲们很早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们结婚非常普遍。有些女孩甚至未及青春期便巳出嫁。  相似文献   

3.
采诗 《寻根》2005,(4):116-117
台湾李敖先生的代表作《独自下的传统》,在谈到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名字时说:“汉朝才开始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这里所说的“女人私人的名字”,就是姓名学中妇女的大名,不是字,也不是小名,更不是称谓。  相似文献   

4.
胡星儒  王义芝 《寻根》2007,(1):84-87
大约在唐代以前,我国妇女中已经出现了染指甲的习俗。〔唐〕李贺《宫娃歌》中“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张祜《听筝》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都是对妇女染指甲习俗的描写。前者虽没有说明染甲,但描绘了妇女在烛光下制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后者则直接说出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活动述评●陈国庆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刊从第二期即改名《新青年》并将社址移到北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新文化运动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中国近代新文化萌...  相似文献   

6.
常淼 《华夏文化》2013,(1):40-42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197页)鲁迅先生也说过:"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  相似文献   

7.
宋志坚 《寻根》2014,(2):109-111
上个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给予孔子的学说、儒家的思想以及封建礼教以巨大的冲击,鲁迅的《狂人日记》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它给不少人(包括肯定新文化运动的人和否定新文化运动的人)留下最突出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经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眼见旧文化、旧思想对民族意识觉醒的阻碍,纷纷投入到思想启蒙的运动中。这一运动与当时文化、历史条件相结合,便形成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同仁们致力于介绍新思想。于是,在一阵准备之后,便有了1918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易卜生专号)}。该专号评介了19世纪后期革新思想的代表之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又名《玩偶之家》)、《国民之敌》等著名剧作,从此将…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思想史愈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学科。在世纪之交,全国各地学者汇聚一堂,总结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确立21世纪中国思想史学科发展战略,编著一部《中国思想学术史》。1999年9月21日~23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岂之先生作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报告,对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编著《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论原则,引起了与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是指以官员审案、断案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小说,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由公牍文案演化而来(刘世德、邓绍基《清代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也有学者认为神话传说是公案小说的正源(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尽管公案小说的渊源甚早,但其发展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却是在宋元时期。唐代小说中已出现一些像《苏无名》、《崔思兢》、《谢小娥》这样的精彩公案之作,较之汉魏六朝时期有很大发展,是公案小说的重要形成酝酿期。从有关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南宋时,公案小说作为小说的重要分支之一,已成为与烟粉、灵怪、传奇等并驾齐驱的小说类型,据《醉翁谈录》记载。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文心雕龙·辨骚》的学者,一向最关心的,大概是这个问题:《辨骚》究竟应该属于总论部分,即“文之构纽”?还是应该属于文体论部分?评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有不少,但争论已愈来愈不多见。学者们基本上已取得共识,就是说,《辨骚》属于“文之构纽”。对于此,周振甫下面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斯诗拉顿的《女开拓者》一书,是根据身临其境的妇女们在美国西部开发期开拓地的生活体验所写的手记而创作出来的。提起美国西部开发史,往往写的都是骑兵队、骑马牧童、持枪的歹徒、印第安人等男人们的豪壮故事,至于妇女的形象,就记述得不很清楚。而在这本书里,却可以使你了解到妇女们生动具体的形象。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结束,已有百年之久了,怎么可能写出这样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从传统跨入现代有两个标志:在政治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与文化上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很明确,先例也很多,例如法国大革命、"土耳其青年"(Young Turk)革命,和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就复杂多了,因此它的性质有种种不同说法。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它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胡适很可能就是这么看或者期待的:例如,他所指导、推动的学生杂志《新潮》就有Re-  相似文献   

14.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15.
郑永福 《寻根》2009,(3):32-40
1898年,萨拉·康格女士(Sarah Pike Conger)跟随丈夫——美国驻华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来到中国,在北京住了7年。在华期间,她曾经多次觐见慈禧太后。萨拉·康格在其《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展现了那拉氏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而是雇请奶妈喂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生乳汁,要作奶妈就必须依赖当时的生理状况.奶妈现象牵涉到妇女的职业营生、社会流动、对母职角色的认定以及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受雇的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联与中国古典小说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龙 《寻根》2010,(3):95-99
对句是中国文学最为独特也最为精致的特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语言文学也有讲"对"的:日本学者古田敬一在其《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中便曾列举过日本与西欧文学中的例子;美国学者浦安迪在《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一文中亦曾指出,  相似文献   

18.
杨森 《寻根》2008,(1):96-99
中国北方尤其在西北五省中,民间通常将已婚女子称为“婆姨”,最著名的莫过于陕北的民谣,有一条称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使得“婆姨”一词,大半个中国都不陌生。《汉语大词典》里举例不少,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唱道:“好马不喝沟渠水,好婆姨不交倒灶鬼。”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1943年5月19日)上登载的某村民公约上也有:“婆姨们,多纺线,不买布匹,自织自穿。”20世纪80年代,甘肃农村也有顺口溜叫做:“二亩土地一头牛,婆姨娃娃热炕头。”90年代还出现《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电视剧。同时代的南方报纸上也登载有对妇女通称为“婆姨”的事迹报道。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古代学者曾做过大量解读,努力把感性暗示转为近于理性的明示。清初学者李柏在张载关学思想基础上对《易》中美学思想的解读和发挥,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佐证。一、《易》的语言特点和它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由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三人所著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中,其中有一节即“评黑格尔论老子”。侯外庐在充分肯定黑格尔对老子思想的认识的确有形式真理的闪光之处同时,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了精透入骨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