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件小事     
1927年到1931年间,我在杭州教书,寒暑假中得空,就到上海去看望鲁迅先生。1929年8月底,我又到了上海。这时候鲁迅先生住在横滨路景云里。28日那一天,因为鲁迅先生约我晚上去吃便饭,所以我是单人去的。我到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自一九○六年弃医从文,至一九三六年十月在上海逝世,三十多年间投身文学事业,留下大量的精神财富。到目前为止整理出来的鲁迅先生著作总字数(不包括  相似文献   

3.
满地荆棘满天云,前路先生认得清; 点起火把六百万,照人创造到天明。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革命民主战士陶行知先生为《鲁迅全集》出版而写的祝贺诗。在鲁迅先生去世后的1938年,有二十卷之巨的《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陶行知先生此时正在国外,他积极在国际友好人士和华侨中开展《鲁迅全集》的征订工作,许广平先生在这一年出版的《〈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4.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19):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5.
2008年,冯夏雄先生将其父冯雪峰先生的手稿、书籍、遗物等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朝华文库”冯雪峰专库,其中有一份未定的《鲁迅传》手稿,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6.
短文之最     
最短的演讲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时,出版界代表邹韬奋演讲说:"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相似文献   

7.
短文之最     
最短的演讲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时,出版界代表邹韬奋演讲说:“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最短的杂文 1946年,蒋介石派特务殴打上海赴南京请愿的反内战代表,公然制造了“下关惨案”,引起了公愤。当时,  相似文献   

8.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7):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9.
《书的故事》是新编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唐弢。它通过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进书给一位青年汽车售票工人的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深切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可以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简要地讲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先生冲破重重压力,为青年提供进步书籍。课文开头讲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在上海。那时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当局对进步书籍控制很严,  相似文献   

10.
1932年,我从日本回国,参加了上海左联工作,得以有跟鲁迅先生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从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以周扬同志为首,我也参加了左联的部分负责工作,这就使我更容易碰到鲁迅先生,能得到鲁迅先生的很多教益。现在,时间已过半个世纪之久,不少都已淡忘了,然其中也有印象较深,记忆犹存  相似文献   

11.
,、哪海城,签书是餐迅先生的手迹。● 1932年鲁迅先生先后在北京各大学演请,这是鲁迅先生在师大演耩时的情形。t这是1927年鲁迅先生在上海屠住的寓所,为了耙念这他文化革命的俺人,琨已被改建为鲁迅耗念鲐。江苏省期到登能缸001号本期印数156,146册定价每册一角二分生的作品已稼释成各国的紀念魯迅,学习魯迅。~~  相似文献   

12.
寻找鲁迅     
鲁迅自然得在上海.探读陈丹青先生<荒废集>中关于"鲁迅选择上海与上海选择鲁迅"的文字,殊觉心有戚戚焉.可我在上海一点方向感也没有,幸亏有在那儿工作的外甥陪着.  相似文献   

13.
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出生于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去世,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 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举行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邹韬奋先生发表了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5.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上海鲁迅纪念馆23日发布了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南京等六城市就“鲁迅先生在当代的社会认知度和评价”展开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鲁迅在当代大众心目中依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多数受访者认为鲁迅精神并未过时。而调查显示.72.05%的受访者认为鲁迅的批判精神依然具有当代性.并非“不合时宜”,并且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上)》2009,(22):158-159
由鲁迅之子周海婴担任顾问、长孙周令飞主编的《鲁迅的艺术世界》日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鲁迅的艺术世界》收集鲁迅先生的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徽标设计以及收藏的碑帖、版画、古钱币、邮品等380余件,其中有不少作品是首次面世,充分展示了鲁迅艺术世界的广博和艺术修养的深厚。编撰者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充分利用上海、北京两家鲁迅纪念馆、博物馆的馆藏(海婴先生帮同协调),  相似文献   

17.
作为思想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很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他的杂文很多涉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不合理的儿童教育,鲁迅先生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念.本文便以《上海的儿童》为例,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曹礼吾先生是上海师范学院教授,湖南长沙人,生于一九○一年一月二日,卒于一九六六年三月十日。他早年曾任教于长沙协均中学,结识柳直荀等不少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并建立了深厚友谊。大革命失败后,曹先生在上海暨南、大夏等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与鲁迅先生相识,十分敬佩鲁迅的为人为学,对鲁迅旧体诗尤其爱好。他自己也善作旧体诗,学风谨严,不轻易发表文章。晚年集中精力于文学著作,可惜多数毁于“四人帮”十年浩劫之中。这部《鲁迅旧体诗臆说》是幸存完整的遗稿,是他晚年治学的结晶之一,共约七万字,为求简洁精粹而使用了浅近的文言。由于曹先生既比较熟悉鲁迅旧体诗的写作背景,又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所以注释的工力很深,不乏独到见解。为迎接鲁迅诞生百年纪念,本刊征得曹先生家属和至亲魏猛克同志的同意,特予连载。拟分三期载完。我们相信,这部遗稿的发表,将会有助于广大读者对鲁迅旧体诗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早在孩提时代,我就非常敬仰鲁迅先生。那时候,我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含义,但是,先生的伟大的人品,渊博的学识,特别是他对孩子们深沉的爱,曾深深地感动了我。记得我刚上中学的时侯,妈妈给我买过一本很好看的日记本,我恭恭敬敬地在心爱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后来,我又把鲁迅先生这两句诗写在条幅上,挂在墙上,它成了我生活学习的座右铭。特别是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和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的时候,我对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会尤为深切。一九三三年,鲁迅在一篇题为《上海的儿童》的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忽视儿童教育的人,是“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一九三四年,鲁  相似文献   

20.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