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那么如何推进和完善当代中国的法治方略呢?我认为要推进当代中国的法治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结合,特别是要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2.
法律移植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先进法律的移植和法律的本土化改造会加快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但在移植法律过程中同时要注意有选择的吸收和根据我国国情适时改造,使之适应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使法律移植最终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社会法律心态对法治理念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潜在的价值,既能够作用于个体当前的行为选择,也能够作用于长远法治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面对当前社会法律心态中存在诸多负面倾向,要多管齐下进行扭转。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20)
在新时代背景环境下,档案工作不仅要加强法制,还要加强法治。档案法制是要建立档案法律制度,而档案法治是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档案治理。要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就要先厘清档案法制和法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制度遵循。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指社会治理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要以法治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用法治的方法解决问题与矛盾,提升我国社会的公平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在实现法治前提下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特别是法律救济的途径必须要强化保障.  相似文献   

6.
行政权的扩张使如何规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这一与法治生死攸关的问题凸现在人们的面前,以此为背景,听证制度为许多法治国家所确认。《行政处罚法》首次在我国法律上确立了听证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但仍然存在着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更要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开设专门法律课程、加强法律知识教育、组织法治实践活动、用法律来引导学生行为,为实现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肖光华 《科教文汇》2012,(1):177-178
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高校具有对违纪学生的处分权,但对处分权的使用原则并无详细的规定与说明,这样导致高校在实施处分权时侵犯了学生合法权益。因此,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高校处分应该遵循合法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公开公正的原则、权益保障性原则、处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论述了法治与人治、德治的区别,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法治的内涵,指出法治是与人权密不可分的,而人权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本文着重从资本主义的人权观念引出对人权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自由的概念,指出法治状态下的自由是可以被人们清晰预知的,法治状态下的自由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崔东宝  陈玉  王玉飞 《科教文汇》2014,(5):217-217,224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现在履行依法治国的关键工作所在,目前构建法治中国主要是在一定的法律伦理的基础上展开,法律伦理虽然与现在的法治中国中的法治精神存在着一定的碰撞,但是法律伦理在构建法治中国方面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中国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精神的关键所在,是国家迈向现代化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中国必须以法律伦理作为基础,不断将现代化中国的新生元素融入到其中,实行法治中国的有效构建。本文首先将对法律伦理进行总体的改善,然后分析法律伦理在构建法治中国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国新时期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一、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法治即依法而治,它是一种治国方略,一种理论思想。依法治国、实施法治,是从古至今贯穿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商鞅“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到章太炎的“专以法律为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法治理论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赋予了法治不同的含义。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推行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邓小平的法治思想逐渐形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法…  相似文献   

12.
郭卫 《科教文汇》2011,(13):195-196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他对于人们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产等一系列活动都有着沟通、规范以及保障的功能。法律权威是实现法治的一个重要支点,是维护社会生活生产,维护社会在良性秩序中运行的基础和根本。本文在阐述法律权威在当代社会秩序中缺失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在和谐社会中树立法律权威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是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动力,共同服务于法治秩序的确立。以西方法律史为例,意在阐明:对于目前正处在法治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能否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0,(12):42-45
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却是离婚率的高增长。其中婚外情逐渐成为导致婚姻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和预防婚外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在婚前或者婚后订立所谓的"忠诚协议",试图以此来维护婚姻的牢固性。于是,越来越多的"忠诚协议"开始现身于法庭。然而因为对法律适用的不同理解,各地涉及对夫妻"忠诚协议"效力认定的判决却大相径庭。夫妻间相互忠诚,是道德约束还是法定义务?"忠诚协议"是无效戏言还是有效承诺?过错方放弃财产所有是附条件(婚外情)赠与还是过错损害赔偿?对此,法学界以及司法审判实践存有不同争论和不同判决。  相似文献   

15.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柱,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就难以真正实现法治。在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法律信仰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痼疾,重新培养公众的法律信仰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制造业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这是历史的必然.可是既然我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么法律在我国传统制造业变革的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们认为要改造传统的制造业,也要构建其变革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由于法律规定的局限性,法律适用的需要,以及在特定形势下实现合法和合理的衡平,法官往往要通过自由心证的过程,行使自由裁量权对案件裁判。但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它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张殊钢 《金秋科苑》2010,(24):245-245
"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同时也必须要合理。本文就如何理解我国行政处罚中的"行政合理性原则"进行初步探讨,并就其法律适用范围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孔晟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371-372
古今英才们追求的,大概相差不多。他们似乎信奉同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二、作为企业家,应当有清晰的法制观法律规范了企业运作的范围,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触犯法律,违背公德,污染环境,都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法律又给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当企业受到不法伤害时,法律会帮它讨回公道。作为企业家,不一定要精通法典,但与自己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起码要有所了解。而且,手下一定要有熟悉并能正确运用相关法律的人才。这样,企业才能适应于法治社会。企业内部,需要的也是法制而不是人治。实行法治,就要有规章制度,就要有执行制度的组织机构。高明…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针,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法治时代。由此,我们必须培养民众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从法律信仰的定义入手,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剖析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