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利平  彭明波 《教师》2022,(7):96-98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的实践经验,从夯实基础建设、打造高效课堂、营造多彩空间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从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研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主管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责任人。文章的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广东省“人人通”试点区和应用优秀区域学校信息化主管视角,了解部分区域与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结果发现: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双向赋能态势初步形成;信息化领导力是推进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关键;网络学习空间的纽带作用未充分体现,数据驱动的教学和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针对调研存在的问题,对于学校如何深入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对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服务支持少、落地实施难等问题,文章以肇庆市德庆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区域纽带联结、资源共享与课堂创新的研究目标,设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框架,并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三个课堂"应用模式,试图推进区域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应用,以助力我国城乡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对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服务支持少、落地实施难等问题,文章以肇庆市德庆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区域纽带联结、资源共享与课堂创新的研究目标,设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框架,并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三个课堂"应用模式,试图推进区域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应用,以助力我国城乡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三通两平台"的一部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核心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阐述了目前信息化现状,探讨了地方师范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方案及保障措施,为同类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80):182-183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翻转课堂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由"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带来了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变化。用翻转课堂理念指导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将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通过创建课程中心,探索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紧密结合,实现逐步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及促进有效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逐步普及,为泛在学习提供支持。教育部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而"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未来发展的方向。笔者以深圳市南山区综合服务大平台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为例,阐述了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规划原则、探讨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模型和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8.
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压力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迫在眉睫,结合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从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特征以及建设框架方面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展开探讨,得出网络学习空间角色建设、资源建设、服务建设以及管理建设的相应要求,为以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临沭县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在全国率先打造第一家县级基础教育“云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重要支撑,因此规划和设计好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国际空间站的设计理念,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详细论述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发展构想,通过对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发展目标、功能价值定位和技术定位等方面进行建设规划,进一步分析设计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逻辑架构层次关系,并总结得到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武学 《四川教育》2023,(23):21-2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依托各级各类智慧教育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创新开展空间应用,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实现“人人有空间”到“人人用空间”。网络学习空间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数字资源、信息服务、海量数据融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将网络学习空间融入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努力构建智慧教育应用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并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未来发展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网络学习空问人人通”必将助推新课改实现革命性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发展迈向2.0时代,网络学习空间不仅支撑教育改革发展,同时也是开展数据支持下个性化教与学的重要入口;在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工作中,教育部提出"吸引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空间建设",构建资源共享的良好生态.基于此,文章依托对广东省中山市基础教育领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构建与应用现状,立足该市教育城域网公共云服务体系的资源优势,针对所呈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一方面对全市软硬件的建设与发展中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多个维度的共性因素进行提炼和归因分析,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源从建设和实践方面开展问题讨论,从而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15.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实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构建两个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即“三通两平台”。其中,国家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规模化应用的要求凸显了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关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指出:“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技术变革教与学环境,理念革新教与学方式."三通两平台"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其本质就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教与学环境,并以此为依托,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三通两平台"各项任务于"十三五"期间圆满完成,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三通两平台"的重难点任务,"重"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联通,"难"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与应用,因此,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仍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短板,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教学应用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应用方法,旨在帮助其他教育者更好地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题库、教与学工具等多种类型。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用与整合有利于推进中  相似文献   

18.
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应用网络空间是在线教学的有力抓手,依托网络空间是在线教学的开展方式。在对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价值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广元市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在线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目前,推进各类教育机构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国际远程教育领域著名院校英国开放大学为例,探索了其虚拟学习环境的建设思路、功能模块和支持工具,研究了其网络课程设计、课程学习、教学辅导和支持服务等业务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运行,以及学习环境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情况和措施。本文在总结英国开放大学虚拟学习环境特点的基础上,为我国远程教育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运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为引导和推动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便捷获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灵活开展网络教研和跨区域交流活动,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安吉县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作列为信息化建设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空间开通和应用工作。6月初,全县各中小学、幼儿、职业学校等基本开通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教师空间开通率达到7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