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罗东权  孟雅琼 《考试周刊》2012,(47):150-15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目前大学生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片面性、易变性,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激发大学生高度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充分发挥这一价值的作用在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足的问题。根据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过程,教育主体应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着认知程度不高、情感认同程度不深、行为认同较弱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主要受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需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加强认知认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和人文关怀氛围,提升情感认同;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等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形成表现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实践的过程;静态体现为一种认同结果:即表层认同或深层认同.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二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三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实践;四是优化社会环境,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就意味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需要经过理论认知、情感认同以及实践践行这三个阶段。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存在着整体认知的不全面性,情感认同的不稳定性和知信行的不一致性三方面问题。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一是要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要激发大学生情感动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三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价值认同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更迫切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努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完成好这一历史性任务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在把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特点的基础上,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构建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情感教育以其关注教育对象、赋予教育以人文关怀的优势成为教育活动中有效运用的一种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情感教育在相互满足的契合中使得情感教育也可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得以有效运用,但是情感认知不足、情感认同不够以及情感体验不充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感教育运用不利的显著表现,在遵循情感规律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情感教育不利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运用此方法来使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了本文所关注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也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是相互制约的,认同危机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是:加强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注重实践,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缺失,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影响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需要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缺失,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影响制约河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升河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需要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品德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各方面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本文提出大学德育应该更加关注在受到网络的冲击后,大学生在品德上产生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教育、情感培育、意志训练和行为矫正。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同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动机认同、行为认同构成建了社会内容的主要框架,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新的现象和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表现维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从心理学角度来构建社会认同的有效机制,希望对于引导和推动该群体作为新主体更加积极地关注和介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实树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基,从而进一步规避社会发展风险、减少社会发展代价、切实改善民生,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厘清大学生群体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驱动机理能够为信息时代大学生行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道德义务、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信息感知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其中道德义务可以通过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两条途径,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索了网络集体行为演变机制,能够为政府、高等学校合理预判舆情、应对大学生网络治理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经验对学生成长的价值,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需要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代表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中的心理危机事件逐年增多,这些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多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冲动等不良情绪有关。情绪为行为提供动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认知、行为选择、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大学生常常表现出缺乏自信、紧张、对学习没有热情、对同学冷漠无情甚至失去理智、毁物伤人。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正确的态度认识问题,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优化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途径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榜样作用,管理与服务部门的人文关怀与育人理念,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校园自然环境的情绪修复功能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面临着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作为大学竞争手段之一的大学形象被各所大学所重视。大学形象也日益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吸引优质生源和社会支持。大学形象是学生取得对学校认同感的首要因素,学校认同感是大学生情感认同的核心内容。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会对其产生激励的作用,促进其成才,同时大学也能够以优质的学生质量提升大学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公共经济学课程模式的创新必须要实现运用经济学分析政府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的三个目标。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本土化"和"本专业化",核心是政府外部经济行为的分析以及政府内部经济行为对外部经济的影响和效应。在教学方法上,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s of 359 no-fee preservice students,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Local identity includ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people, behavior, economic identity, and sense of alienation associated with one's home place. (2) Local identity is relatively high overall, but identity with behavior at home and the home economy is rather low. Year-in-school, specialty, ethnicity, and other factors have an impact on local identity. (3) Localize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is higher among student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than students from the central region, among students from the south than those from the north, and among students from counties and towns than students from rural villages. (4) Identity with the hom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life and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home has a direct effect on students' localize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Year-in-school has an indirect effect on localize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hrough students' identity with their home cultural life and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home.  相似文献   

19.
This ethnographic study at a public high school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students’ environmental identity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during 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urse. The study explores how socio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students’ background,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classroom structures, impact the environmental identity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identity theory of emotion of Stryker (2004) from the field of sociology is utiliz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udents’ reactions to classroom experiences as they proceed through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urse.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re 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acher and the 10–12th grade students in h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elective course.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fo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attending class on a daily basis.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videotaping, interviews, and cogenerative dialogu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form science educators by illuminating important elements, such as students’ emotional responses to activities in class, conflicting elements of students’ identities, and students’ openness and willingness to critically reflect upon new information, which contribute to whether a student is likely to change their view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相似文献   

20.
聋生智力与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深圳唯一的一所特殊学校的在校聋生进行调查,分析、比较聋生中存在的智力与行为问题。结论聋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有听力、智力、行为问题等双重或多重障碍的学生,行为问题以情绪问题为主;聋生行为问题的出现在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别,而与学生的性别、年龄没有显著的相关;注意力不集中或短暂是所有学生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