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各式各样的平面媒体上,带有问号的新闻标题屡见不鲜,大至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小及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可是即便读者认真读完通篇新闻,标题中的问号也仍旧在他们心中高高悬挂,挥之不去。问号依然存在,新闻却还要继续。诚然,这类“问号新闻”的大量存在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媒体运用敏感夸张的词语来制作标题,并配以富含悬念的问号,可以很好地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客观上,由于各种原因,编辑记者无法对新闻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进行有效的核实,或者事情的答案本身就不为人知,这个大大的问号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媒介解释事件的最…  相似文献   

2.
到今年3月底,我在《青年时报》主持评论工作,就要满7个年头了!不免想到"七年之痒"这个说法。《新闻实践》要我谈谈编辑评论的体会,应承下来后却一直迟迟无法交稿,也许就是这个"痒"字在心中作怪。我不想敷衍编辑,不想写成一篇经验介绍或自吹自擂的文字,而想把自己心中某些"痒"处暴露出来,请大家给挠一挠。当下时兴"微博体",不妨就以"微博体"的形式来说。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标题制作中,问号得到特别青睐.越来越多的纸媒新闻引问号入题,形成"问号新闻"."问号新闻"为新闻传播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引发了诸如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媒体只有对"问号新闻"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和度,并注重媒体自身品位的塑造和提升,才能使"问号新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徐骏 《新闻实践》2010,(5):71-72
海地大地震,澳大利亚电视台记者赶赴现场报道。废墟中传来婴儿啼哭,一名记者放下手中摄像机,开始挖掘,另一名记者钻入瓦砾中,救出一幸存小女孩。救人成功,而"抢新闻"失败。但其中一位记者说:"这一刻,超越新闻。"事后,澳大利亚电视9台新闻部主任马克说:"我为电视9台新闻团队感到骄傲,他们把小女孩安危置于自身安危之上,把心中信仰置于职业压力之前。  相似文献   

5.
魏国荣 《军事记者》2013,(10):64-64
近读一文,印象颇深。新闻题为《做得好,"忠孝"也可"两全"》,文章以开展讨论的形式,讲述了南京军区某通信团官兵如何努力"忠孝两全"的故事,读罢感怀动心,暖流涌动。世人皆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有些新闻报道为突显主人公为国尽忠的高尚品质,经常以其不能为双亲尽孝作为反衬和渲染,让观者心中五味杂陈。可这篇新闻以独到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6.
有情,有爱,就有好照片。 情感是新闻摄影的催化剂,是"酶"。没有了这个"酶",照片就无"情"无"味",就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打动读者。 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怎样拍出来的?用相机拍,用脑子拍,更是用"情感"在拍!用相机拍照的人是浅层次的,有了头脑,如果没有情感投入,那么拍出来的东西也不会长久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7.
顶着压力上     
“一个副军级单位,让一个小战士负责新闻报道工作,行不行啊?”去年9月,当我一下子被推到了工程兵工程学院新闻干事的位置上时,不少人的心中都升腾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记得那一天,宣传处长出身的系政委郭宗达大校对我嘱咐了又嘱咐才将我送到政治部报到,政治部副主任张训彩大校又在他的办公室里与我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才亲自将我领到宣传处。尔后,宣传处长、原任新闻干事一遍遍地向我介绍着学院历年来新闻报道工作的情况,末了又加了一句沉甸甸的话:“小王,在咱们学院的历史上,拿战士当干事用你还是第一个,你可千万要争气啊!…  相似文献   

8.
“品”底稿     
“女孩子在野战部队搞新闻,行吗?”当我从新闻系毕业分到高炮旅时。一个大大的问号高悬在许多人的心里。  相似文献   

9.
周年丰 《新闻前哨》2013,(7):110-110
最近,湖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带我们到一所大学去与新闻专业的师生交流"我是建设者"的看法。一位教授十分善意地问我:"记者是新闻工作的主体,他们应有报道的自由,您怎么看?"我答:"是主体无疑,有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漫长过程"。目前,在"必然王国阶段",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在有中国特色新闻制度的规范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书写,尽显记者的出彩人生、“学校一位党委副书记说我的观点有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功效的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新闻观在当前形势下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江西日报的新闻实践为主,回答了党报"走转改"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展示了立足优势,强化党性原则、回归新闻本质、提升新闻品质、砥砺宣传气质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我在编辑通讯员来稿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有些稿件的内容很好,但却有些方面交代的不清楚,给人留下一个又一个问号,为了对广播听众负责,我们有时只好忍痛割爱。问号之一是时间概念不清。新闻贵在新,所报道的事情应是新近发生的事,稿件必须交代准确的时间概念。而有些通讯员却常用“最近”、“不久前”,“目前”等字样。为此,我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新闻的本源和定义.新近是对新闻时效的要求,事实是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把握.新闻的作用是把最新的信息通过媒体传达给受众,因此,从新闻传播的要求上来讲,新闻信息的传播要求及时快速、表达准确、事实可信.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很难把新闻信息与带有不确定色彩的疑问句联系在一起.问号作为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符号,当前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有泛滥之势.无论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省市台,新闻报道中到处出现的问号应该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从新闻标题到内容,从图像到音响,在问号的使用上需要三思而后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没错;但记者仅有“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要在跑中发现新闻,捕捉住新闻,心中必须有大局。心中有大局,眼中才有新闻。否则,只能任由新闻从眼皮底下滑过,却抱怨“我那里总是没新闻”。有了大局意识,即便是“新闻贫矿”也能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好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往往决定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12,(5):18-19
面对新的传媒环境和文化体制改革大潮,新闻专业期刊该如何进行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在首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上,与会的新闻专业期刊领军人和资深传媒专家写下了他们心中创新与发展的"密码"。这是他们关于新闻专业期刊携手前行的理想与理念,也是对《新闻实践》杂志的鼓励与期盼。实践引导理论,实践常青。——《新闻战线》总编辑胡欣《新闻实践》反映实践,指导实践。愿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为繁荣社会主义新闻学携手共进,做出新贡献。——《中国记者》代总编文璐  相似文献   

15.
朱霞 《视听界》2010,(6):110-111
一、用个性化的思维贴近大众 当今社会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民意参与舆情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随着媒体多元化带来的舆论界"群雄争锋",各家媒体都试图去挖掘和引导舆论力量,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在此起彼伏的媒体"群舌论剑"声中,人们更需要听到来自主流媒体的声音,期望他们心中的媒体代言人敢于"亮剑"。广播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动人心弦?评论播音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度?摆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熟悉的一些老通讯员,不常见面了。偶尔碰到一起免不了聊聊天:“老兄,怎么报上见不到你的大作了?”“改行了,没功夫搞那些啦!”这才知道,他们是升“官”了.那时,我的脑海里曾闪过这样的问号: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再搞报道吗? 在“官”的岗位上,我有意识地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号.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对这个问号回答是:当官改行后,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坚持搞好报道。今年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单位写了很多稿件,采用的有25篇.  相似文献   

17.
有许多事实,在一些人看来不是新闻,但你只要努力去选取角度,多半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2005年以来我的发稿量、见报率和好稿入选率都比较高,记者部编辑组的同志约我写篇研讨文章。在此,我结合自己的采写实践,谈点关于寻找新闻角度的浅见。 一、好角度要做到"滴水见太阳"。 马克思说过:"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以小见大的写法是新闻写作的常用方法,即是从生活中挖掘一些鲜活的新闻,即使是写大的主题也力求选择一些小切口进入。2005年初我接受了"农村精神文明新看点"的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主笔都市快报"快报快评"评论专栏迄今已6年,每年共完成240篇左右的即时新闻评论。"快报快评"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并获2009年度风尚媒体大奖专栏奖。写评论是我喜欢干的活,我称之为"无限风光在评论"。我觉得"言之有识"很重要,这里的"识"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常识与胆识。美国王牌主持人丹拉瑟有个著名的"后院篱笆墙原则",是说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篱笆上聊天,会关注什么新闻。  相似文献   

19.
汤权福 《青年记者》2010,(11):53-53
最近翻看报纸,读到了一条"新闻",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求职无望,一级厨师跳楼获救",从标题看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社会新闻,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催生了一出悲剧。新闻不长,不妨共同欣赏,看它到底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