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为元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许衡强调理学学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教化责任,把教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教化思想以明人伦为目的,以“厚生”为经济基础。他大力实践了自己的教化思想,对元朝统治者接受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汉法”、使社会安定下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代"官俸最薄",明代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举措以提高俸禄.但终明一代,薪俸微薄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因为薪俸低微,官员往往铤而走险,造成贪墨之风盛行,吏治极度败坏,进而给明代政治、经济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但从另一角度讲,高俸禄抑制吏治腐败毕竟是有限的,它只能解决一些较为突出且低水平的要求所产生的问题,而对于穷奢极欲几乎起不到多大作用,甚至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明代吏治的腐败完全归结为俸禄微薄.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明代中后期从中原走到保山来的。保山最早出现的书院叫正学书院,民国《保山县志》说:正学书院,"在明伦堂右,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杨朗即倾圮馔堂、号舍改为之。此为永昌书院之始。"据考证,明伦堂,在今保山实验小学内。  相似文献   

4.
罗勇 《保山学院学报》2014,(3):54-59,85
论述明以前云南永昌地区的诸葛武侯遗迹和庙宇。从诸葛武侯南征史实、传说和遗迹的产生,永昌地区的遗迹、传说和武侯祠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明代永昌地区的武侯遗迹、传说和庙宇的出现,是明朝统一永昌地区后,当地民众与明朝统治者相互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明代戏曲创作,是我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它的戏曲思想以教化论和主情论为主,其流变大致经过了教化论的高扬——教化论的极致表达——主情论的提出以及对教化论的反拨——主情论的泛化与恶性张扬——向教化论的适当回归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新兴商人阶层的崛起,市民意识的形成,便社会风尚日益世俗化.明代社会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历来史学家对此颇有论述.笔者期望换一个视点,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切入分析.以烟花世界的恨男怨女为题材的青楼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然而,明代青楼题材的作品内容之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是前代所没有的.几乎所有的通俗小说都或多或少的涉及青楼.出现了许多以反映“青楼韵事”为主的文学作品,本文从青楼文学这一角度对明代社会世俗化的倾向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日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人才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明代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在赋予各级政府,特别是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政府用暴力手段维护专制统治的同时,更赋予其实施统治思想教育来强化专制统治。宣讲圣谕、律令,兴办官学、社学等均是明代教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家谱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的姓氏文化,而徽州家谱尤以其数量丰、善本多、保存的完整性著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谱序作为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信息量大,历来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明代徽州家谱的谱序入手,从其对家族传承的梳理、教化以及考订功能三个方面来考察明代徽州家谱谱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皇室收藏不力,为私家收藏提供了空间。士人雅好"玩好"促使鉴藏的兴起。明中后期,商人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他们投身鉴藏并借此标尚风雅。江南赋税严苛,使得时人不再把投资局限于田产,鉴藏本身又能致富获利,投资转向鉴藏是顺理成章的事。明代鉴藏胜于之前任何朝代,是政治文化氛围和经济物质影响的双重结果。嘉兴项氏在鉴藏上成就了一番事业,是晚明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学艺术对民俗关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离骚》到《红楼梦》、《水浒传》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常常可以见到其中对某种风土人情或民风民俗的描绘,虽然这其中作家的因素不可忽视,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民俗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易》较早提出了"一阳一阴谓之道"的著名论题,这是对《周易》这本古经中包含的阴阳哲学的高度概括,而《周易》中的婚姻思想,即是以乾坤交泰,阴阳二气相感为基础,但又参考了许多因素,比如说年龄等因素,并非止于身体本能之欲望,本文以《周易》中说阐述阴阳相辅相成思想为切入点和基础,简要分析了《周易》中体现的求婚、订亲、迎亲等场景,此外还分析了对偶婚、抢夺婚和姊妹共夫等婚姻风俗现象。  相似文献   

13.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承德地区满族的来源及其在承德的生活状况 ,满族的吃、住、礼节等  相似文献   

15.
徽州历来人杰地灵,文人商贾辈出。"吃"为日常之首,少不了格外讲究。源于徽州地理环境,其饮食自然离不开当地物产与饮食习俗,形成隶属徽州饮食文化派别——徽菜。为了原汁原味地还原徽州菜的精粹,实际考察了徽州地界人们的日常菜肴,从食材、采摘、料理、烹饪、装盘到宴席礼仪,以及如何形成一整套徽州饮食文化。尝试从美学角度解读徽州原住山民的饮食习俗审美特征,旨在展示博大精深徽州文化内涵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真腊风土记》是元代周达观在真腊实地考察和游历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采用风物志的体例写下的一部著作。虽然该著作只有8500字,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介绍了《真腊风土记》的叙事视角及作品风格,从文化角度对作品内容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史学研究领域,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都是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这里集中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十二个少数民族.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概况,研究少数民族婚俗与现行婚姻法之冲突,洞析二者之间融合点,以期为当前民族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中国东北经济门户的海关也成为日本侵略的对象。日本通过操纵伪满洲国,向各海关派遣日本顾问和封锁税收,将积存各银行之税款没收,以优越力驱逐各关税务司,强制接收各关。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所代表的英国等国对日实行的绥靖政策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均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饮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饮茶习俗在饮食文化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我国"茶的祖国"之称便可发现,茶文化史在我国的传承极为久远,是茶文化的起源地。然而现行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多集中在汉族茶文化方面,忽视茶文化形成中少数民族做出的贡献。对此,本文将从壮族与傣族两个少数民族出发,对其饮茶习俗进行探析,并将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整体特征做出总结,提出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代苏州小巷风情小说就其作品的整体语言氛围来说,极具苏州地方特色.具体表现为小说文本语调、节奏上的舒缓、轻柔,语词、句式选择上的细致、考究.而这种语言质感上所呈现出温婉、灵秀的气质和美感则来自于苏州地域文化气质的内在渗透,是侬软语的入文,以及对地方民间艺术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