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于2000年的印尼文、华文双语诗集《印度尼西亚的轰鸣》是印尼华文文学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印尼种族问题的深刻变化,也是印尼文和华文两种语言的诗歌进行诗学对话和文化互文的独特文本。印尼原住民诗人和华文诗人通过关于种族问题的历史反思,表达了种族和解和文化融合的愿望,从而展开了印华诗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庄伟杰诗歌创作在澳洲华文文学中是比较特殊的,他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海外学子的精神苦难和心路历程,对处于边缘诗魂的坚守与执着,自我体认的精神放逐之路。他的诗充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我行我素我在我思”的境界,俨如一道美丽的风景,为澳洲华文诗歌创作竖起了一面旗帜。在为我们展示了海外学子的心灵风貌和文化追求的同时,提升了澳洲华文文学的灵魂和精神品质,使诗人的诗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情趣、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印尼华文作家白放情在他的爱情叙事中, 通过频频出现的古典诗词、人名、以及强烈的道德感, 重构了一个古老中国的幻象。这种想像试图为印尼华人重塑文化根源, 但想像模式的形成却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影响。因此, 它一方面加强了印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印尼华人文学文化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4.
2002年11月2日-4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分别就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发展、华文教育与文化传媒、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华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及其成果对印尼乃至国内外整个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将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尼"九三O政变"后,正在蓬勃成长中的华文被全面取缔,华文教育及文学创作进入"黑暗时代"。然而,在华文受禁锢的年代里,印尼的华文教育和文学创作仍然顽强地生存着,成为传承印尼华族文化传统的火种。印尼改革开放后,在政治宽松的历史大背景下,文化多元与文明多样理念得到进一步明确,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在逐渐复兴与进步中走进了新时代,华文报刊的创办、"三语学校"的崛起与印华作协的成立是其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陆士清是普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先行者,是提高华文文学研究水平的带头人。他搞华文文学的普及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他搞华文文学研究的提高,则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他的《探索文学星空——寻美的旅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华文文学作家作专门性的研究,把作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为华文文学大家写评传;三是注重问题意识,揭露和揭示了华文文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莱华文诗歌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部分。文莱华文写作者无比热爱本族的文化,追寻自己的文化精神家园,努力营造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园地。文华诗歌是个独立的创造个体,具有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呈现出具有独立创作精神的自我意识与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8.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诗坛,废名以诗风晦涩、诗情朦胧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形成这种晦涩又迷人风格的是其诗歌深层所包孕的庄禅传统文化.废名一方面自觉以庄禅之道来进行他的文学想象和诗歌创作,从中化解个人苦闷、超脱现实;另一方面,现实生存状态又赋予他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发掘、发挥庄禅传统文化,这两方面的因素造就了其诗古典意味与现代意识相互交织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海内外对华文文学尤其是华文诗歌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为了加强中国文学研究界与世界文学、文化的联系,开创21世纪世界华文诗歌研究的新局面,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韵文学会共同主办的"2001'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于2001年10月18日至22日在美丽的江城芜湖召开.来自海内外的4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新的学术视域,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深入研讨世界华文诗歌的历史、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走向,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