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陆亮 《学会》2014,(8):5-10
慈善组织是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进慈善组织建设,有助于传播慈善和公正理念、有助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监督,完善乡村自治。农村慈善组织在发展过程显现出准入难、监管松、制度安排漏洞、发展区域不均衡等问题。农村慈善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可以选择政府主导的路径、社会进入的路径和内生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中国乡村精英的重要来源之一,让更多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村精英,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现象的重要政策选择。本文从人力资本、乡村治理、精英政治三个不同理论视角,梳理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村精英的培养路径,通过文献研究结合逻辑推演的研究方式,找到三者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提出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村精英培养路径的整合研究框架,为创新性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3.
邓美 《学会》2010,(1):3-8
"乡村治理"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学者们不但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治理的应然状态,也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当前既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和公共空间的缺失是导致乡村治理中诸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通过对NGO农村发展项目介入乡村社会的行动逻辑和实践理念的分析,结合YNGO在G村、L村两个项目点的实地考察,认为NGO农村发展项目的介入是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诸问题的一种新的路径,是实现"乡村善治"的一股有效的外源动力。  相似文献   

4.
尊重地方特色,对乡村进行本土化适应,关乎公益组织在乡村的可持续运行。城乡交融背景下,川西平原乡村充满休闲底蕴的景观环境、民众心态和活动资源,为公益组织的本土化适应提供了文化基础。基于对川西平原Q村的调查研究,指出互惠型的公益理念、生活化的公益场景、商业式的公益资助,可成为公益组织与民众休闲生活相结合的本土化适应路径。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对村民自身成长和乡村有效治理的促进作用,成为其深度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而治理有效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随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乡村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给基层干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乡村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陷入了困境。文章通过对西藏N市基层干部的访谈,总结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基层干部存在着群众工作能力不足、资源禀赋弃核能力不足、“乡政村治”模式下的管理能力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在治理有效的视角下提出以党的治藏方略为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时代基层治理思想为基础的基层干部能力提升路径,为实现基层治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6.
乡村人才振兴是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前置任务。探索出科学的人才振兴路径,应以政府治理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宏观要求为目标导向,解决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政策执行不到位、乡村人才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等现实问题。探索出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建立合理的人才振兴导向,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乡村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文化等。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镇是全国第一个乡村振兴服务乡镇,标志着乐东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乡镇、村服务站试点建设"政社建设"、乡村振兴协同体系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了农村治理创新实践,推进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和民宿产业建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26)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是关键。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育农村卓越职教师资,成为高校的重点研究与实践课题。文章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构建"园丁工程"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从园丁文、园丁书、园丁颂、园丁辩、园丁艺、园丁秀六个维度系统地介绍了农村职教师资培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用好养好黑土地是东北黑土区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而乡村振兴发展则是实现区域黑土地长效保护的根本途径。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以黑土地保护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才能破解东北黑土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全面推进东北黑土区的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联关系,阐述了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路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露宇  李炫欣 《学会》2022,(9):13-17
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的基础单位,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阐述了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及其基本方式,分析了当前制约农村社会组织高效运作及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若干障碍,提出了农村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机制创新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田振华 《学会》2015,(2):13-18
目前,民众慈善意识的相对薄弱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本文试图对其历史和现实原因进行探析,进而从营造慈善文化环境、完善经济激励机制、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等维度提出具体的培育路径,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张丽艳  段波 《科学与管理》2022,(6):36-42+95
作为提振乡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07—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25篇CSSSI期刊和核心期刊为研究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梳理当前我国数字乡村领域研究现状,深入挖掘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数字农业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破解乡村社会数字鸿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等六个研究主题。未来应该应用新的理论,采用新的视角来探索乡村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的新模式,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事关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乡政村治”的职责不清,社会组织的发育不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空壳化,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共同体建设乏力和缺位,通过完善组织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基层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有效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五大方面,纵向看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横向上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体现了系统自然观的全面性、联系性和时代性。该文在阐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从文本上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多样性农村的指导意义。其次,从近现代外界力量对中国农村的干预角度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最后,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目标中分析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新时代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与主动选择。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建设,应对实践中面临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和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以及农民主体意识薄弱、乡村治理、人才培育不足的困境。打造“三治融合”下共建共治共享新治理格局,激活与转变乡村治理驱动力,注重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村寨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精英人才队伍、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创新与改革,不断提振乡村经济发展,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与最高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张利国  王占岐  魏超  高云霄 《资源科学》2019,41(9):1703-17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村域多功能发展及管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契合点和新路径。本文通过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村域各项功能及多功能指数展开评价,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确定各村域的发展类型,并提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村域农业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分异明显;②山区村域多功能指数整体不高,且各村域差异不大;③通过识别各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建立发展类型划分规则,将研究区划分为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及综合发展型3大发展类型,并进一步将极化发展型细分为4类发展亚型,将主导发展类型分为3类发展亚型,最终对各类发展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从村域多功能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策略,为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拓展地域多功能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多功能研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朱振峰 《科教文汇》2023,(6):186-188
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愁记忆和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村文化、延续乡村记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为研究案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青田村乡村文化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博弈机制。总体而言,“青田范式”是青田村村民、基金会、当地政府三大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对于优化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实现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整理方法,对内蒙古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治理的典型地区——五原县案例进行深刻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土地综合整治是内蒙古实现乡村治理与振兴的最有效的途径;五原县土地综合整治实践经验值得推广与复制;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有效管理是推动乡村治理的基石;龙头企业和村民共同形成的产农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是统筹村庄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村民出行行为特征划分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能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中人的主体作用。【方法】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村民出行行为空间联系特征,基于联系强度与程度中心度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并提出不同发展类型居民点乡村振兴路径。【结果】(1)可镇村民日常出行构成中,社交占比最大,其次为购物、学习,医疗与工作占比稍次,旅游占比最小;(2)可镇农村居民点联系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呈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网状结构,建制镇为区域网络中心;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较高,其主要分布于交通线与建制镇附近;(3)将可镇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类(20个)、特色保护类(9个)、集聚提升类(44个)、一般存续类(49个)及搬迁撤并类(58个),结合地域实际提出各自乡村振兴路径,并顾及村内联系强度为搬迁撤并类居民点提供搬迁参考方向。【结论】考虑村民出行需求识别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有利于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振兴。本文可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识别及村域尺度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制存在诸多的研究视角,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治理机制和组织学习的综合模式.治理机制有助于解决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配置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为培育创新能力构造良好的环境;学习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降低学习成本,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转移,进而形成核心技术.在自主能力培育过程中,治理机--制与组织学习有机组合将有助于改进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