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高级工程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针对工程技术性强的矿物加工专业,探索了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技术岗位体验与科研实践、毕业实习与设计四个实践环节,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建设以矿物加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建立校企双导师联合教学培养的机制,实施案例式教学、生产现场体验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南大学特色的矿物加工专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高级矿业类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当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对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满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践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例,从教学过程及毕业设计、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等几个方面分析教学实践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是矿物加工工程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探讨了教学实践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对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现名: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简称:"特能")专业导论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探索。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为主要教学思想,开设了研学小组、专业论坛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团体合作的能力、论文写作和表达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专业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内涵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有益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强  刘超  韩建 《教书育人》2022,(2):104-106
"新生导论"课是衔接高中和大学的重要教学环节,有助于新生正确认识理解大学教育.文中针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导论课,从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自我管理、专业内涵、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同时,结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和石油院校特色,引入学科交叉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并融入课程思政使学生充...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物联网工程导论对于学生认识专业、深入理解专业、学好专业有着深刻的意义。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物联网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导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联网导论是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弱的特点,安阳工学院物联网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三种形式:基础实验、认知实践、课外实践,并设计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专业实践实训是工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本文提出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打破行业界限,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增强实验和实践环节自主性;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校企、教师或工程师与学生间的"双循环"实践实训模式。实践证明,毕业生专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积极性提高,实现了跨行业、跨专业的宽口径就业。  相似文献   

9.
广东白云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从四个方面入手:以职业市场需求带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改变传统课程孤军作战的格局;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突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重点,多样化考核激发学生成才的信心.实践证实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中推行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李振  杨超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4):114-115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现状,提出"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平台建设规划,即"理论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校外实践平台"相启承的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该教学体系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85%以上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本科生开放,并有效推动实践教学从实验中心延伸至教学实习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满足了学生基本理论认知、实验技能、实践技术、现场体验、综合应用等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为矿物加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多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