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奖”评选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把内容、形式、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可缺少的功夫。有的新闻作品尽管题材重要、价值很高,但谈起来或者听起来总是疙疙瘩瘩,好像沙子揉进了眼里那样不舒服。原因就是文章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很不和谐协调。这样的新闻是难以成为好新闻作品的,即使人选也难以进入高档次,尤其是通讯(专题报道)更是如此。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这叫因事制宜。比如,河北建设日报的通讯《查市长》,是一篇现场目击新闻,事实集中,情节生动,这样的题材写成通讯要比写成消息更和谐统一,也更具有可读性,因而获得了二等奖。当然,有的题材同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新华社关于百家“三资”企业的调查材料,一般对于这种材料大都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但作者在处理这个材料时扭了一下角度,当成消息发布了,题名为《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表明:在华投资大有可为》。这样,既简化了内容,又强化了新闻性,还增强了可读性,形式、内容也和谐统一,因而获得了一等奖。但在参赛的作品中,有的因为内容与形  相似文献   

3.
张国政  王青原 《传媒》2018,(2):60-61
所谓新闻选题就是新闻媒体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进行报道,也可说是记者新闻采访的题目.新闻选题贯穿着整篇报道的始终,是对社会具有重大价值的事件的报道.记者通过对已有新闻线索和资源的创造性制作,进而发现新闻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使整篇报道能够引发较好的社会反映,实现其传播效果,具有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传统新闻价值观一旦被现代新闻价值理论所代替,为评选好新闻、大新闻找到一条量化途径,对化解新闻评选中的争议提供了最公正的方法.评选好新闻或大新闻,实际是确定新闻价值量的大小及其社会效果的优劣,摈弃评选者的主观判断就成为关键因素.概括地说,新闻价值决定新闻的社会效果,依据新闻价值判断其社会效果,是鉴别好新闻、大新闻的根本立足点.这一逻辑形成的新闻量化研究,打开了科学分析新闻质量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新闻评论的题材与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的关系正如小说、散文、诗歌、通讯等文体都有题材一样,新闻评论也存在题材问题.按评论的事实或问题涉及的区域,有国际题材,有国内题材.如果按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分类,则可以划分为政治题材,经济题材,等等.如果再划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呢?窃以为,就是新闻评论在社会中的反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鼓舞、批评、引导、阐释作用.但事实上,不同的评论在社会中的反响、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这与题材有没有关系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般说来,新闻评论的题材越重要、重大,其社会价值就越大.因为,题材所以有重大、重要之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之一.一篇新闻评论能否跻身其列,是检验其社会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让我们来看看1992年至1994年中国新闻奖中新闻评论的获奖情况:1992年,第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11篇新闻评论获奖.其中,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邓小平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等重大题材的评论共5篇,占45%.1993年,第四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15篇评论榜上有名.其中,反映宏观调控等重大题材的评论共7篇,占44%.  相似文献   

6.
正标题制作中的几个要点一篇好的新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标题就像新闻的眼睛,通过它能够看到整条新闻的价值。标题好,新闻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否则,新闻的价值就可能被湮没。那么,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呢?笔者认为,标题只要能吸引读者阅读,激发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就是好标题。标题制作要点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采编工作,谈  相似文献   

7.
把握好价值取向。在有阶级的政党时期,就是要实现新闻和宣传的双重价值。这个问题,通过全国好新闻评选,我作了点研究。为什么有的新闻能够入选,有的新闻不能入选,有的新闻入选的档次很高,有的新闻档次上不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能否实现双重价值,实现双重价值的程度如何。在文艺上,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就是说根据题材的好坏来决定作品的好坏,否定了艺术构思和创造。那么在新闻上,我要提倡题材决定论。因为,新闻跟文艺不一样,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没有有价值的事实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发现题材这是很重要的一关,写好这个题材是第二关。发现题材就是发现这个新闻事实是否具有价值,写好这个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共有属性,决定了社会新闻的发布也是要充分考虑它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如果不经认真思考和过滤,见"闻"就采,是"闻"就发,就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甚至是相反,读者所厌恶的一些无聊的、哗众取宠和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1992年度“陕西新闻奖”(即全省好新闻奖)评选已于4月11日在安康揭晓。包括中央驻陕新闻单位、省广播电视系统、党报和专业报系统以及企业报和高校校报在内,共计有24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44件,二等奖84件,三等奖121件。此外,新闻摄影作品和新闻漫画作品的评选工作也同时结束,计有23件摄影作品和8件漫画作品获奖。本届参评作品与获奖作品的质量比往年提高,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进步:(一)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科技和法制等重大题材的稿件显著增多。在获得一等奖的42个作品(好版面除外)中,有36件属于这类题材。(二)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文字精练的作品增多。特别是现场感强这一最富特色的新闻要素,已为越来越多的采编人员所把握,因而出现了一批题材新、角度新、写作手法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题材重大是写好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诞生新闻精品的充分条件,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应当在追求新闻的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求突破。  相似文献   

11.
1993年6月23日,第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在郑州圆满结束。60多位评委经过复评和定评,477篇(件)参评作品中最后有154篇(件)获奖,占整个参评作品的32%。报纸通讯社部分参评稿(消息、通讯、言论、版面、摄影、漫画6个品种)320篇(件),获奖作品84篇(件),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45篇,占获奖总数的55%。从整体上看,这次参评作品大都是全国各新闻单位严格筛选出来的上乘之作,评选结果基本上反映了1992年度我国新闻报道的水平。笔者有幸耳闻目睹了报纸、通讯社部分复评和定评的两轮评议和投票工作,感受最深的是,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努力寻求新闻价值与写作技巧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新闻报道来讲,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什么样的形式,只有适合的形式才会使得新闻报道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新闻故事化是一种比较好的新闻表现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手法来报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这就需要新闻媒介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新闻记者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最佳角度去报道种种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因此,探讨“新闻角度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我们如何选择角度、把握新闻价值的正确导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角度选择:全方位采访与多侧面剖析 所谓报道角度,是指采写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着眼点不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和手法。 一篇报道或文章能否产生较大的影响,使读者受到启示和教育,除了题材本身存在的客观价值外,往往  相似文献   

14.
广播消息《工人代表呼吁免征“下岗补偿”所得税,税务总局准备修改有关政策》由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广早新闻”2000年3月 9日播出,获2000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篇获奖作品给人最大启示就是:一篇报道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报道对热点问题反映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围绕“下岗补偿所得税”、浙江电台从“一分钟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新闻报道来讲,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什么样的形式,只有适合的形式才会使得新闻报道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新闻故事化是一种比较好的新闻表现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手法来报道.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报道来讲,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什么样的形式,只有适合的形式才会使得新闻报道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新闻故事化是一种比较好的新闻表现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手法来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从1986年以来,我先后有11篇作品荣获河南省好新闻奖,有20多篇作品获濮阳市广播好新闻奖。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增强创优意识,是写出好新闻的关键一环。 所谓创优意识,简言之,就是在采写新闻中,要有从自己手里出好稿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要出好稿,就要了解好稿的基本特点。我觉得好稿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重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二是题材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第四届(198(?)年)好新闻评选工作,已于3月27日圆满结束。共评出好新闻获奖作品114篇(件)。北京市好新闻评选委员会在主任许文(市新闻学会会长、北京日报社社长)、副主任俞位海(市记协副主席、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于云先(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匡于中(市新闻学会副会长)的主持下,按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突出改革,突出创新”的原则和“真、短、快、活、强”的标准,采取无记名投票和必要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从本市报名参加评选的报纸、通讯社、新闻刊物、广播、电视、新闻摄影和新闻漫画等59个新闻单位和系统推荐的新闻作品中,最后评选出114篇(件)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25篇(件),二等奖34篇(件),三等奖55篇(件)。这些获奖的新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形态,当然也不能跳出这个范畴。什么样的新闻内容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形式,就现场短新闻而言,不是所有的新闻素材都可以采用这种体裁的,往往要受题材的限制。这是新闻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现场短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种,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它在价值取向和选材上同一般新闻报道不同,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独特的要求。现场短新闻的重要特色,是记者的采访活动与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处于同步发展之中。无论是反  相似文献   

20.
《新闻知识》2006,(6):13-13
本刊讯2005年度陕西新闻奖的评选工作于4月底揭晓。全省各新闻单位(包括驻陕新闻单位在内),共计有38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57件,二等奖140件,三等奖189件。此次还评出好专栏9件,好版面22件,好标题33件。纳入省新闻奖评选的新闻内参以及省高校报和企业报的评选,也同时揭晓。本届获奖作品,充分反映了过去一年全省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进步。突出的特点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典型报道及时、宣传有力,社会影响广泛;追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增多,宣传效果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