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在长篇新作<秦腔>中的清风街为我们提供了西部农村社会现实的一个范本.这里积淀着以"秦腔"为代表的深厚的农耕社会文化,却缺乏现代文化气息,人的素质十分低下,社会体制以人治为主,再加上资源奇缺,使农民陷入了令人堪忧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作家,贾平凹特别注重社会改革、时代潮流对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冲击,并在作品中通过秦腔的变迁来透视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秦腔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是西北地方民间文化的承载和民间精神的外化。从80年代写作散文《秦腔》到21世纪写作小说《秦腔》,在日益衰微的秦腔声里,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在时代和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为线索,将清风街一系列“泼烦琐碎”的事情贯串在一起,着力表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没落与颓败。《秦腔》主要从秦腔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衰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道德的沦丧三个方面着力表现传统文化的没落。《秦腔》是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秦腔》唱出现代社会秦腔文化缺失的悲哀,从秦人文化人格由崇高走向低下、秦人生命意识中已经缺乏共同的呐喊、秦川乡土风情的流变、文化传承的断失这四个方面论述导致这一艺术沦落的因由。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作为古老艺术的秦腔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本文主要分析了秦腔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成因,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可实施的解决方法,以保证我们西北地区的秦腔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论文认为《秦腔》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情节叙事方式再现了当今中国乡村世界的凋蔽图景,为传统文化的衰落唱出了一首沉重的挽歌。贾平凹成功地实现了为故乡树碑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以三秦大地为背景,从文化反思的视角深入揭示了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家长权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盛衰变化。这种变化是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新的文化思潮的代表者对保守顽固的封建权威的成功挑战。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是营销界和传播界当前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以白领消费特征为代表的消费文化正越来越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白领消费文化以快餐文化为表现,以文化壁垒为特征,体现了形象消费主义的实质。以这一实质为线索,我们看到炫耀型消费、白领追随型消费与白领消费文化的相关特征,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描绘了新时期农村的经济变动而造成的乡村文化没落,捕捉到了转型期乡村的一种衰败的时代情趣,是当今乡村和农民的一幅真实的风景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使其走出低谷,焕发生机,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从叙事动机和创作目的来说,是为故乡“树碑立传”,是“为了忘却的回忆”。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夏天义、夏天智均以悲剧死亡结局,这决非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描写,而是包含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哲学内涵。死亡叙述由最初的生命体验辐射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上升为一种悲悯美学。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从叙事动机和创作目的来说,是为故乡"树碑立传",是"为了忘却的回忆".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夏天义、夏天智均以悲剧死亡结局,这决非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描写,而是包含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哲学内涵.死亡叙述由最初的生命体验辐射到社会文化层面,最终上升为一种悲悯美学.  相似文献   

13.
早在八十年代,贾平凹在他的"商州系列"作品中已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寄寓.在<秦腔>中,作家一如既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宏观性地观照,最明显的就是儒家的耕读文化,巫道文化和民间文化等,从作家对这些文化的关注,可见作家对这些传统文化慢慢消解的无限忧虑.  相似文献   

14.
自1990年以来,郑彦英的写作致力于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他的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石胡笳》、《秦腔》以及长篇小说《石瀑布》、《拂尘》等都表现了这一点。但是郑彦英的这些小说在探究人性的背后透露出了作家的某种不自觉的文化认知。而且,由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了从关中文化区域到中原文化区域的转变,其笔下的文化表现也同样展现了从关中文化到中原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70-73,90
本文以马尾船政局为研究对象,通过马尾船政局的历史考察,探讨福建船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重组的内在联系。认为马尾船政局的创立,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马尾船政局创立后,在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代中国造船技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与并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这是《秦腔》封底上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叙述主旨,也道出了贾平凹为故乡树碑立传的一片乡情。在《秦腔》中,贾平凹以鸡零狗碎的笔法,略带魔幻的笔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将清风街几十年的历史通过一年生活的描述进行了梳理,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经历的种种历史的变迁,为传统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唱了一曲悲鸣的挽歌。无论你是否在意、无论你是否承认,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宗族观念在势不可遏的现代化浪潮中分崩离析,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阵痛。贾平凹的《秦腔》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入揭示了长期存在于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宗族观念,传达出作者对于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8.
《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腔>获奖,意义重大.不仅是贾平凹个人的荣耀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方面继承了"陕军东征"的辉煌,鼓舞了陕军的士气,展示了陕西第二代作家不凡的写作实力.<秦腔>获奖,不仅使有"三驾马车"称谓的陕西第二代作家了无遗憾,实至名归,也为正在成长中的第三代作家做出了示范.另一方面<秦腔>获奖,是由文学终成为文学问题、文学的发展应尽量与周围的非文学因素(场域)保持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生态协调的规律决定的.是国家对多年以来坚持写作,不屈不挠、始终把文学当事业干、永不歇息的作家创作劳作精神的高度认可.同时,一定意义上讲,<秦腔>获奖也是文学民间文化批评转向的胜利成果.<秦腔>获奖,必将掀起又一轮陕西文学阅读、研究尤其是贾平凹研究的热潮,对陕西文学文化和西部文学文化品牌的发展传播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民主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精华,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进步和创新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直接渊源,是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郑俊 《现代语文》2010,(7):90-91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本文以宁波市的主要楼盘名称为契入点,结合其海洋文化、商帮文化、港口文化,分析了宁波这个港口城市的海洋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