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和文化价值.生态翻译学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及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许渊冲译本(简称许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简称杨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系列文学翻译理论。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文旨在研究许渊冲翻译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厚平 《海外英语》2014,(18):145-146,170
中国在世界上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这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魅力,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奥秘和魅力,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论及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许渊冲,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60多年,在文学翻译上孜孜不倦,并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翻译美学理论,成为中国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文针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体现的美学特征、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世界上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这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魅力,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奥秘和魅力,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论及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许渊冲,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60多年,在文学翻译上孜孜不倦,并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翻译美学理论,成为中国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文针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体现的美学特征、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因此英译唐诗将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叠词既是汉语语言的特点,也是唐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词。本文将以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为切入点,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古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五种常见方法:反复辞格译法、拟声词译法、借助介词译法、解释译法和省略译法,并辅以国内其他译者的译本以及英诗作品做参照,以期抛砖引玉,助力更多更好的唐诗英译本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王丽萍 《海外英语》2011,(2):122-123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以将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而闻名于世。"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豪情满志,"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乃一代大师的坦然心声,实属当之无愧。近日,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全国翻译行业最高荣誉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许渊冲的翻译力作《诗经》英译本体现了他在翻译中的探索,其中美学思想的体现首当其冲。今日重温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以其《诗经》英译本为例,揭示其翻译理论对其实践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反映其对美学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当前,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异域传播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助推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由教育名家、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所著《许渊冲英译白居易诗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5月版)即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为译介评骘对象,进一步阐释唐诗在异质文化中的翻译策略与意境传达,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诗英译的大家之一。许渊冲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系统的中诗英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试结合实例介绍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技巧。  相似文献   

9.
中国格律体古诗的英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学系统,或者说两种文化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中国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中国古诗的名篇译为英文,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理论的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兰亭诗》(之三)为研究对象,对该诗所体现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析。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分析众包翻译及其特点,提出可以利用众包翻译模式的优势推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并且分析了众包翻译模式在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中的积极作用,如弥补我国翻译人才不足、有利于向海外传播我国文化、有助于海外读者接受我国文化等等。旨在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提出的翻译理论引起了中国译界的广泛争论,鉴于此,本文拟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许渊冲教授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与探讨,作者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其翻译质量关系着我国特色文化被目标语文化了解、接受的程度及文化交流的成败.把文化负载词作为模因,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采用异化、同时兼顾归化、以厚翻译为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帆 《海外英语》2012,(7):171-172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而唐诗乃我国文化的精粹。中华名族在唐朝年间,繁荣昌盛,浓厚的文化气息,为后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翻译为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唐诗的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探讨翻译大师许渊冲的唐诗翻译。  相似文献   

15.
宋扬 《考试周刊》2010,(18):37-38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通过对奈达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比较,我们应相互取长补短,以促进翻译事业与译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流传千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古诗词对外翻译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选取许渊冲教授译注《宋词三百首(中英文对照)》其中几篇译作,研究在翻译宋词叠字时遵循的"三美论"原则,以望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作为高雅文化代表的唐诗,韵味醇厚,耐品耐嚼。唐诗的表现形式高度精炼,字里行间充满着各种意象,蕴含的内容无限丰富,使英译唐诗成为人所共知的难题,翻译家许渊冲多年来孜孜不倦,以其天才的翻译艺术将其转换成了英文诗,为全世界创造了翻译文学最灿烂,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分析总结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指导我们以后的唐诗翻译工作,使我们的译诗更加完美精准,也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本文肯定了唐诗的可译性,分析了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从许渊冲"三美论"的角度分别分析总结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旨在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指导意义,同时亦是对"中国人的诗还是由中国人译为佳"论点的支持及对许议唐诗艺术风格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为理论工具,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两个外国译者C.F.R Allen,Arthur Waley和两个中国译者卞之琳、许渊冲的<诗经·揉有梅>的四个英译文.通过分析比较,Waley,Allen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卞之琳与许渊冲在语言与交际维更多适应原文.综合来看,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文多维度适应整合程度高于两位外国译者.  相似文献   

19.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许渊冲的观点与传统翻译观念有极大差异,引发了译界争论。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陈丽丽 《考试周刊》2011,(28):40-41
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